亚历山大·欧拉资料图
他是一位中国迷,外交工作生涯结束后即带着妻子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他是一位风趣幽默时而喜欢“卖萌”的爷爷,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他是一位富有魅力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欢乐、好评如潮;他热情好客,助人为乐,是同事眼中的“及时雨”;他喜欢舞文弄墨,用发给母亲的信件汇成《洋眼看石大》一书,并以此向学校六十周年校庆献礼……这样的他深受学生、同事喜爱,获评2013年全国“我最喜爱的外教”实至名归。他就是我校外教亚历山大·欧拉。
亚历山大·欧拉和夫人薇拉·欧拉自2009年从澳大利亚来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任职外教。在这之前,他曾在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任职30余年,曾任澳大利亚驻印度尼西亚、泰国、加拿大、巴西、中国和新加坡等国大使馆外交官员。“我虽然很享受退休后的生活,但觉得还是要去尝试一种新的生活。在任外交官时,我就对中国产生了无限向往。”亚历山大·欧拉想让自己的退休生活依然充满激情。
2009年,在女儿詹妮弗一家依依不舍的送别中,欧拉夫妇从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飞抵中国东营,开启了在中国的任教之旅。
爱学生:
课堂欢乐,讲座获赞,与生为友
平时,大家都爱叫亚历山大·欧拉为“Alex”。“Alex的讲课内容条理特别清楚,PPT做得非常干净。”“Alex的课堂气氛很活跃,每节课几乎都会有不同的讲课模式,还会穿插各种新奇好玩的游戏和笑话。”“在Alex的课堂上,同学们很自由,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随意调换座位。”……亚历山大·欧拉的课堂俨然是素质教育的范本。
事实上,亚历山大·欧拉初来乍到,在中国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教学。为了营造轻松、友好、无压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将他们牢固的英语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口语交流之中,亚历山大·欧拉除了认真备课以外,还经常利用《中国日报》上的新闻,创造性地将话题讨论、时事讨论、话剧表演、辩论等各种形式搬上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启迪学生思维,寓教于乐。亚历山大就2009年10月《中国日报》上刊载的关于上海一位司机被“钓鱼”警察认定为“非法营运”的消息亲自写过一个15幕的话剧,名为《断指事件》。学生们踊跃参与,很快就进入了表演状态,甚至几个平常讲英语很为难的学生也抛开拘谨,热情参与,完全沉浸于话剧表演的愉悦之中。
亚历山大·欧拉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英语角和英语国家文化讲座。曾经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那时,亚历山大·欧拉在东营准备自己来校后的第二场讲座。学校给每位新来的外教配备了联络教师,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工作生活当中,这次和亚历山大·欧拉一起筹备讲座的联络教师叫桑迪。本来亚历山大·欧拉打算为讲座起个“美国生活面面观”的题目,主要讲一下“运动、汽车、宠物以及枪支在美国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还会涉及美国的犯罪率问题”,但在给桑迪的电子邮件的末尾顺便调侃了一句——“也许‘性、毒品和摇滚音乐’是个更拉风的题目”。没想到桑迪当了真,做了后者为主题的海报。结果,现场爆棚,除了座无虚席之外,甚至还吸引来三个貌似是当地公安局的穿深色西装的大龄男士。于是,亚历山大·欧拉讲座开始时先就这个误会进行了致歉,随后开始了精心准备的讲座。原定40分钟的讲座延长到了1个多小时,观众几无离席。亚历山大·欧拉也就此破了外籍教师的讲座记录。
除了业务上精益求精之外,在生活上,亚历山大·欧拉也不拘一格,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刘方奇曾表示,亚历山大·欧拉就像一位慈祥的爷爷。亚历山大·欧拉听后摸着自己稍显秃顶的脑袋开玩笑道:“我可不承认老啊。我的孙子们都还小嘞,我可没那么老。你不会是以为我和歌手平安一样有个特别的发型,就觉得我岁数大了吧?”
来校5年左右的时间里,亚历山大·欧拉教过了数百名学生,也结交了数百名学生。亚历山大·欧拉在2010年获评“山东省外国文教专家教学奖”,不过他更在意的是学生的口碑。他指着一张旧照片说道:“这是一场期末考试以后,研究生班的一个学生送给我的礼物——一个盛满了小巧的折纸的小瓶子,写着‘我英语水平提高了’等好多美妙的话,我花了一个小时才将它们一一拆开。付出终有回报,我很感动。”
爱同事:
热情好客,助人为乐,胜似亲人
“今天让大家品尝我们家乡的味道——印尼菜。”(欧拉的夫人是印尼裔)这是一个秋天的周末,欧拉夫妇和往常一样,热情地招呼国际交流合作处王凌老师以及一些单身外教来家吃饭,品味“舌尖上的家乡”。大家除了品尝美食之外,还聊了不少个人的兴趣爱好。一个愉快的中午很快就过去了。实际上,逢年过节、甚至周末的时候,欧拉夫妇总像欢迎亲人一样,欢迎周围的同事、朋友来家做客。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身处异国他乡,不是所有的外教都像亚历山大·欧拉一样,夫妇同行。不少年轻的外教是独自一人在外闯荡。亚历山大·欧拉在每学期初都会到国际交流合作处的办公室询问下学期是否会有新人到来,并自愿担负起帮助新人尽快熟悉工作、生活环境的重任。为此还闹出过笑话。有一次,来了一个比较孤僻的外教。因为外教们都住在一栋楼上,相距不远,亚历山大·欧拉就一如既往地主动上门嘘寒问暖。“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吗?”“不用了。谢谢!”“需不需要帮你联系换桶水啊?”“不用了。”“还有什么别的需要吗?”“真的不用了!”经常的拒绝丝毫没有影响到亚历山大·欧拉的热情,他还是一有时间就想帮这个新来的同事做点什么。以至于那个比较孤僻的外教“不堪其扰”,找到国际交流合作处办公室,请求让亚历山大·欧拉不要再去找他了。
“没事,人在外地总有需要别人的时候,遇到下一个时,我还会继续。”亚历山大·欧拉的助人之心丝毫未减。2012年,有名叫柯特妮的外教因为家里有事情必须回国,所以任教的《英语口语》课程一时没有人上,亚历山大·欧拉知道后,立刻接下了额外的教学任务,帮着学生顺利完成了期末的课程。
“我们办公室老师的孩子们都穿过亚历山大·欧拉家给捎来的爬爬服,心里都觉得特别温暖。”国际交流合作处柳丽娜老师在谈及亚历山大·欧拉时不禁竖起大拇指。她说欧拉夫妇很关心她们这些年轻的中国教师,夫人薇拉·欧拉在办公室三个女老师先后怀孕的时候,陆续给她们送来了婴儿穿的服饰,让她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关怀。
爱学校:
著书《洋眼看石大》,献礼校庆
“献给我的母亲—特劳蒂·奥拉,她对中国很感兴趣,喜欢通过阅读了解我们在中国的生活,并常常作出评论和提出问题。她是一个有独到见解的人。”在《洋眼看石大》的扉页,有这样一段话。这就是亚历山大·欧拉为母亲、为石油大学著作的书籍。
“编写书籍,完全是个美丽的意外。”亚历山大·欧拉说,他一直都有给母亲寄邮件的习惯,“母亲对我们在中国的生活非常感兴趣,为此我每周都会通过邮件与她分享工作生活经历。”亚历山大·欧拉幽默地将这些信件称之为“中国的来信”。
“虽然是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洋眼看石大》的第二作者、文学院朱珊老师说,她在校庆前夕和亚历山大·欧拉吃饭时谈及了整理出书的想法,作为对六十周年校庆的献礼。从开始计划到出版,历时一年多。“知易行难。”由于涉及中英文对照写作,亚历山大·欧拉中途也曾想过放弃,但是有包括朱珊在内的朋友的支持,他们最终成功了。
校长山红红对《洋眼看石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专门为书作序。序言中写道:“该书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外籍教师第一次撰写在校任教的经历。对于中国石油大学的师生及其他校外人士而言,读读亚历山大·欧拉和他太太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了解外国人士如何看待中国的,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2013年10月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这是个吉祥的好日子,我们很高兴将此书添加到中国石油大学校史的珍藏集里。”
书的英文名字是《It’s all about the students》,翻译过来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很好地诠释了亚历山大·欧拉的教学生活理念。亚历山大·欧拉分了七个章节来讲述他的石大情,包括石大风景、自己的教学工作、老伴的教学经历、学生的那些事儿、学生的见解与个性、学生朋友、洋眼看中国。内容撰写得幽默诙谐,见解独特。书中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对学校的热爱。
2013年校庆前夕,《洋眼看石大》出版,学校图书馆也受赠收藏了部分。“我希望能借这本书,以后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石油大学。”亚历山大·欧拉说。据了解,自此书出版以后,亚历山大·欧拉将签售所得到的收入全部捐给了石油大学的贫困学生。
朝阳初升,初夏的唐岛湾畔,芬芳吐蕊,生机盎然。亚历山大·欧拉和他的自行车骑友们正准备每周例行的骑行。灿烂的光芒照在亚历山大·欧拉身上,不仅印出了一个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身影,还隐约地反射出老当益壮的色彩。“爱学生,爱同事,爱学校,爱吾爱,以及人之爱。”新的旅程即将开始,有爱相随,风景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