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红资料图
埋首学术和科研,崇仁厚德;献身教育与学科,甘为砥柱;心系学生与未来,润物无声。他用华发书写春秋,寓教于乐,桃李芬芳;用真情勾勒人生,动人以行,大爱无声;生也有涯,行也无涯,他用一颗心,一点光照亮学生前行的路!他就是“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机电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刘永红教授。
躬身求索 潜心科研 争做“科研领路人”
刘永红常说“做一件事,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好。科研是需要吃苦的,要有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研究态度才能走好这条路。要当好导师,就要争做科研领路人。”
多年来,不管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生产现场,只要是有工作,刘永红一定冲在前面,带领大家亲自动手做。工作完毕,刘永红手上的油是最多的,身上也是土最多、最脏的。博士生王飞还清楚地记得2012年的暑假导师刘永红和自己一起整个暑假泡在机制馆里研究的场景,“温度高达30多度,室内像个蒸笼,也没有空调,刘老师和我们一起起早贪黑,在实验室里面一泡就是整个暑假。”辛勤的汗水换来丰厚的回报,在研究高能脉冲放电快速铣削技术的过程中,将最初的加工速度由220mm³/min提升到22000mm³/min的国际领先水平,遥遥超过了之前的世界最高水平3000mm³/min。
“锲而不舍、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和脚踏实地、潜心钻研的科研态度是刘老师最让我震撼的。”师从刘永红的青年教师蔡宝平说道,“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每一个科研课题,他几乎牺牲了全部的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地忘我工作,他的办公室经常是熄灯最晚的一个,熬通宵对他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废寝忘食的科研热情、持之以恒的钻研和忘我的奉献精神、科研相关的渊博知识和精湛修养是学生对刘永红最多的评价。
因材施教 不计回报 培养“机电好学生”
刘永红会认真仔细观察每位学生的专业、特长,因材施教制定研究方向,将学生真正领进门,为学生建立一个较高的平台,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研究更宽更深的领域。
王晓龙是2012年刘永红招的博士生,本科时在江苏大学研究高分子材料,考研来到我校后先是研究金属材料,后来到刘永红的课题组后,继续钻研电火花加工技术。刘永红因人而异设题,其学位论文课题以纳米油包水工作液研究为主,开展绿色高效电火花加工技术及理论的研究工作,这样便很好地利用了王晓龙之前学习功底。目前,效果初显,采用王晓龙所研制的纳米油包水工作液进行加工实验,多项加工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为培养优秀机械工程人才,促进机械工业技术的提升和创新设立的面向的大陆、台湾、港澳地区的奖项。青年教师纪仁杰在读博时就获此殊荣,成为我校也是山东省的唯一一名获得者。忆起其中经历,纪仁杰非常感谢自己的导师刘永红老师。“从初审、复审到最终结果,刘老师对我的论文答辩都亲自过问并且一丝不苟。从实验设计、结果分析、PPT排版到字体、行距、图标中的各种标识或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等细节的每个环节都与我一起反复推敲,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尤为难得的是,赛后组委会给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的奖金共计20万元,刘永红毫不犹豫全部给了学生,一方面作为对取得优异科研成果的学生奖励,另一方面激励今后的研究生更加刻苦钻研。
刘永红来校十九年,就这样一如既往地以严谨的态度影响着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先后培养出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艾白布,“王涛英才奖学金”获得者纪仁杰、蔡宝平等多位弟子,可谓桃李芬芳。
谈起获得“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这份殊荣,刘永红认为,这比政府机构颁发的荣誉分量还重,这是一种认可,更是一份信任和尊重。锦瑟流年已换,鬓发已改,未改的是刘永红为教育、为科研一直默默的付出。
流行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里有句歌词:“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在许多学生眼中刘永红老师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无论时隔远近,相识长短,刘老师就这样永远驻进学生的心里,亦师亦友,在治学和科研的道路上与学生相伴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