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孙道峰教授声音温厚,面情和蔼,一双明眸散发着慈父的光芒。四十不惑,他为我校取得傲人成绩,入选“2017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得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特聘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学者”等等。他不仅是我校理学院化学系学科带头人,还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他凝聚身边师生及科研团队的智慧力量,以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引领学科和学生的发展进步,展现党员的风采。
孜孜不倦搞科研,持之以恒写文献
孙道峰天生对于自然与真理怀有探索的执著与热忱,19岁那年初入聊城师范学院化学系,他一头扎入知识的海洋中---在图书馆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在实验室里,他乐此不疲地探索未知世界。
牛顿说:“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务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
科学之路,是一条艰难的旅途,只要下苦功夫、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才会有点滴的收获,而对于数理化这样的基础研究更是如此,不仅要有坐的住冷板凳的决心和耐力,更需要常人难以企及的执着和毅力。
2003年孙道峰在留学美国迈阿密大学期间,遭遇科研瓶颈。当时,孙道峰跟随Prof. Hong-Cai JOE导师研究多孔储氢材料,为提高储氢效率愁眉不展。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极小,这对于储氢材料是个巨大的挑战。另外,考虑到运输和储藏安全性的问题,多孔储氢材料的储氢含量更难提高。提高材料的储氢百分比看似已经到达了极限,然而,在孙道峰于山东大学任职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时期,他突破了长久以来储氢材料无法提高储氢效率的这一极限,将储氢效率较之前提高了0.3%。谈及科研瓶颈期的解决办法,孙教授说到:“化学学科说白了就是一个实验学科,这个学科需要经过多次实验才能取得理想的实验结果,在遇到科研瓶颈期时,就要主动找办法克服,而不是主动放弃,还要懂得和他人协作,各做所长。”
孙道峰教授是位有了名的爱护实验仪器达人。从单晶X-射线衍射仪、气体吸附仪、荧光仪、膜气体分离仪、锂/钠电测试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到小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等基础实验仪器,孙教授都会倍加爱惜。有机合成区、无机实验区、仪器测试区、写作休息区等地方都会出现孙道峰教授的忙碌的身影,所有科研环境安全、清洁、和谐。孙教授对实验室的管理松弛有度,在严格规则制度下,给与科研团队充分的自由。
孙道峰教授的研究方向为“有序孔结构的制备”、“金属-有机分子的自组装与应用”、“金属有机多孔膜”等,已发表SCI论文135篇,影响因子在4.0以上的65篇,统计到2016年1月,所有论文被国内其他研究组引用次数达2800余次。迄今为止,孙道峰已指导博士生6名,硕士生10名,指导的研究生获得过光华奖学金、山东省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以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恪尽职守勤执教,润物无声育英才
在教书育人方面,孙道峰注重因材施教,喜欢与学生在一起交流,注重团队和谐氛围建设,常常询问学生科研学习进展,每天亲自去到实验室了解情况。每周一下午,孙道峰教授会安排学生答疑,每个学生汇报自己这周的工作,遇到什么问题,孙老师都会耐心地解答,并给与指导,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相应地给出不同的解决方式。比如对于刚进组的新生,给予更多的耐心讲解,使学生产生对科研的好奇心;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使学生有信心攻克科研的难题;对于有一定能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启发,使学生提高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孙道峰便常常用QQ与学生们联系,有时还请他们到教工食堂吃饭,顺道与他们交流研究进展,给予点拨帮助。
2017级博士毕业生张明会说:“尤其令我最感动的是,在工作之余,孙老师经常给我们带来自己亲手烧好的饭菜。当美味的食物入口,一切烦恼、疲惫都飘到九霄云外了。”
孙道峰教授每年会招收硕士研究生3至4名,博士生1至2名,博士后1至2名。对于学生,孙道峰更看重学生的实验中的动手能力,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现在许多学生在笔试中考取的分数很高,但是在面试中问到一些实际操作的问题却回答不上来,但若是将这问题放到卷面中,他又能很完美的解答出来。”孙道峰在研究生面试后感慨道,他表示在选择研究生时,相比起笔试成绩他更看重面试成绩,强调学知识不能将知识学死。
“本科生阶段的学习很重要,本科生是石油大学的未来。”孙道峰勉励本科生要能静下心学习,从小的方面多进行创新,多动手做实验,多读文献,多积累,多交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争取能去国外学习开阔视野。
一路走来,在科研的沃土上,孙道峰教授不断耕耘,不断收获。学无止境,科研,亦是如此。他和时间赛跑着,和他的科研团队一起奋斗着,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