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石大要闻 > 正文
​笔谈:矢志能源报国的教育家精神
发布时间:2024-05-10 11:29:41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笔谈:矢志能源报国的教育家精神

——方华灿,印兴耀,戴彩丽,蔡宝平,姚成郡

编辑按: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我国石油高等教育已经走过70年创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凝聚形成了具有鲜明石油特色的精神品格,涌现出一大批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模范教师。本组文章由我校5位优秀教师撰写,他们各自以在我校学习、教学、科研或管理的丰富经验和切身体会,阐述了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深入思考,诠释了石油教育家精神的独特品质,希望以此引发我校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特别是石油教育家精神的总结、传承与弘扬,激励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以老一辈石油教育家和身边的模范教师为榜样,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和石油教育家精神,努力成为躬耕讲台、铸魂育才的“大先生”,为实现人才强国、能源强国战略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

方华灿:我所感受的教育家精神

印兴耀:培育教育家精神与石油精神相结合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戴彩丽:做一名忠诚石油高等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

蔡宝平:弘扬教育家精神 勇担新时代使命

姚成郡:聚合内驱力与外驱力,强化基于石油教育传统的教育家精神涵养


方华灿:我所感受的教育家精神

我1952年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到清华大学石油系任教。1953年,随清华大学石油系转到新建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此后,从未离开过这所大学,与她相伴了70年。在此期间,我见证了学校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辉煌历程,目睹了北京创建、华东再建、重建北京的艰辛征程。在这70年的美好时光与峥嵘岁月中,学校的方方面面教育了我。2023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教育家精神。作为一名石油高等教育领域的老教育工作者,我学习之后,深深感到,教育家精神是引领和激励我70年高等教育生涯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报效祖国,忠于人民

1952年开始做教师时,我不愿意在学校搞教育工作,不愿意做教师,于是几次找领导,请求放我到油矿现场工作。因为我曾在玉门油矿实习过一年,我希望到玉门油矿,为祖国大西北建设尽一份力量。领导开导我说:“教师是‘工作母机’,是生产机床的机器,多么重要啊!你培养出成千上万名石油工业建设者,比你一个人参加大西北建设,贡献要大得多吧。”领导这一席话,使我头脑开窍。自此,我开始培养自己对教育工作、教师工作热爱的情感,直至我“桃李满天下”时,感到非常幸福。我认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应该是铸造一名教育家的根基。

1952年10月,我参加了“北京石油学院筹备工作组”。组长为石油管理总局人事教育处处长连庆溥,她安排我编写“建立北京石油学院计划任务书”,目的是呈报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审批该项目。连处长向我传达了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及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后,指出:“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抗美援朝及民用需要大量石油,国家急需培养大批石油工业建设人才的重要意义,你一定要在编写时,将建立北京石油学院的重要意义讲清楚。”我很受教育,联系我在玉门油矿亲眼看到的日夜不停、川流不息的一辆辆满载桶装汽油的卡车,将刚出厂的汽油运往西安上火车送到抗美援朝前线的情景,我深深感到建设石油学院、从事石油教育,就是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报效祖国。

我初到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时,给我们3位青年教师的任务是学习苏联建立我国的石油矿场机械专业。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要开出3门新专业课,我们每人分1门,都是马上开课。没有教材,只有俄文的课程教学大纲,怎么能开出新课?我们叫“过教学关”。不懂俄文,就去学“速成俄文”,现学现翻译点儿俄文资料;来不及编写出全书,就编油印活页讲义,自己刻蜡板,边编边刻,直至深夜,第二天清早用油印机赶印,拿到教室时仍留有油墨香味,学生戏称“油墨香”来了;没讲过课就“面壁”,一个人对着墙壁反复地默讲,再在教研室内试讲,直至通过后上讲堂。“过教学关”教育了我,它鞭策着我,直到今年给学生作“海洋油气能源转型中的新能源”讲座时,仍是自己动手制作PPT课件,并反复修改及“面壁”之后,才上讲堂。总之,人民教师就是要扎实做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工作,一辈子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忠于人民。

二、仁爱敬业,甘于奉献

仁爱是指仁爱之心,正如孔子所说“仁者爱人”,它是师德的最高境界。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热爱学生,爱生如子。我大学毕业22岁,做了教师。我父亲知道后对我讲:“你当了教师要爱徒如子啊!一定要像‘望子成龙’那样,把学生培养成才。”我记住了父亲的话。那时,我刚到清华大学任教,正好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的部分学生被分配到石油工程系石油矿场机械专业,其中有的学生不愿意,闹情绪,系里让我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我针对学生不愿学石油、不愿离开清华到新建的石油学院的情况,三番五次到学生宿舍与他们谈心,向他们讲述我在玉门油矿实习时的亲身经历与体会,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这时,我开始懂得了什么是师爱,对学生的关爱应从哪里入手。后来,我带研究生时,发现有的学生政治上要求进步,我就引导他们向党靠拢,多名同学提出入党申请,并让我作入党介绍人,最后通过考验被批准成为共产党员。我进一步感到师爱还包括对学生政治上的关心。我带的一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出国攻读博士,他走后妻子独自生活,困难不少。一次,在她病倒在床上不能去医院时,我就帮忙请大夫到她家里医治。这件事启发我,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也是师爱中不可缺少的。就这样,我在实践中学习怎样发挥师爱做到“爱生如子” 、如何实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方法,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成才。晚年,有学生来看我,我们促膝而谈,亲如一家人,使我感到爱生如子,其乐融融!

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学校任命我担任机械系党支部书记,我有畏难情绪。校党总支书记与我谈话,他说:“你怕什么?不会做就学嘛,在战斗中成长,从战争中学习,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干一行,爱一行,你一定会做好系里的工作的。”他的这一番话点亮了我这支爱岗敬业的蜡烛。

我刚工作不久,没有与高级知识分子共事过,就在实践中学,与系主任蔡伯民教授配合默契,团结全系师生员工一起奋斗,把机械系建成了1958—1965年连续被评为全校先进系红旗单位的系。及至迁校山东,在人员流失、设备损坏、教学及生活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仍与全系师生员工一起,迎难而上,为再建一所高水平的大学而努力。为了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我就自己给教师开了英语和机械振动学两门提高课。就这样,我在机械系一干就是31年,而且是越干越热爱机械系。我分别在50周年校庆、60周年校庆、70周年校庆之际,连续三次向机电学院领导“请缨”,为学院编写出版了3部回顾学院历史的书 籍———《辉煌五十年》《辉煌六十年》《辉煌七十年》,以寄托我对机械系的“乡愁” 。

1992年我调回石油大学(北京)机械系任教。系里找不到人开新课专业英语、机械可靠性工程,我就承担讲授;系里试点机械原理课双语教学,我就编写出版了《MechanismDesign》英文教科书给该试点课使用。1996年我退休,又被聘为机械系教学专家组组长,一干就是17年。在此期间,我还编写出版了《论高等学校课堂教学》,帮助教师讲好课。2011年我辞去专家组工作。此后,我心系海洋石油,80岁时,出版了《海洋石油工程》(上册、下册);90岁时,出版了《方华灿文集———海洋石油装备进展》。我还心系下一代,出版了《寄语大学生》一书,启迪学生成才;为研究生开设了“海洋石油装备新进展”讲座,给学生“充电”。就这样,我写出了自勉诗句“耄耋尤应壮志在”,幸福感油然而生。

三、立德树人,严于从教

1952年蒋南翔任清华大学校长,他首次讲话中提出了要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我听了之后很受教育,觉得作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本领,还要育人,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我不能做“教书匠”。1964年,我带领机械系的一个调研组,到大庆油田调研毕业生质量。他们普遍对北京石油学院的毕业生很满意,他们认为,北京石油学院的毕业生,首先是“政治思想上过硬”,在石油大会战中,做出了很大贡献。“政治思想上过硬”就是“红”,就是听党话跟党走,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这次调研使我进一步感到,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人民教师必须把树立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而且还要始终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及因材施教理念。

“严师出高徒”,我少年时就知道这句话。待到上大学时,在严的环境中我感到教育工作必须“严”字当头。我上的北洋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它素以“三严”(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闻名。1948年,我一入学,就感受到“严”。学校宣布:一年级每个月进行一次全年级数、理、化三门课的统一考试;一年级末的期末考试一门课不及格就退学,无补考。同学们都紧张地学习,怕被退学。第一个月统考时,工学院院长李书田教授亲临考场监考,非常严格。我感到学校确实是从严治校。后来,我在系及校领导岗位上时,就以李书田院长为榜样,学习他从严治校的作风,给自己规定了3条:每学期开学必进教室听课,以检查教学秩序;期末必进考场监考,以督导考场纪律;期中必进行检查,通过听课及学生座谈,检查教学质量。

我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传承母校的从严治学、从严治教理念,对自己和学生都严格要求。我讲课时,若有迟到的学生,必须交出书面检讨。带研究生时,我常对学生说:科研是极其严肃的工作,不可有丝毫的马虎大意。要求学生的论文不能有一字一句差错。一次,在学生座谈会上,一位学生讲道:“老师一门课可能会讲几十遍,若一堂课未讲好,可以总结提高,下次再讲好,但是我们学生可能一辈子只听这一次,不可能再听改好的课,所以请老师必须全力以赴讲好每一堂课。”我听了之后很受教育,不仅以此鞭策自已要认真备课、精益求精讲好每一堂课,而且还常讲给年轻教师,以此为鉴。

1960年,我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在石油大会战熔炉里,受到了“三老四严”的熏陶,进一步感到必须要将“严”字自始至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校的高德利、李根生、徐春明、张来斌4位教授,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4位都是本科求学于华东石油学院,其中,张来斌还是我带的硕士生。可以说他们是“土生土长”、我校自己培养出来的院士。显而易见,我校出了“高徒”,立德树人、严于从教开了花结了果。

四、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动力。追求卓越既可推动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又可推进所从事的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从塑造自己来说,教育工作者追求的卓越应该是教育家精神中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做一名言行在社会上都是模范的高尚的人。

从推进教育事业来看,追求卓越及勇于创新的驱动非常明显。先以办学为例。1952年,我编写“建立北京石油学院计划任务书”时,领导指示我一定要将“经过若干年努力北京石油学院要达到甚至超过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水平”写进去。结果,1965年我校胜利实现了办学目标,追求卓越的动力凸显。华东石油学院再建时提出的“建成 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大学”的目标,于1988年圆满实现,并被批准更名为石油大学,这也是追求卓越的硕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突破条条框框,于2011年办学主体自东营迁至黄岛,学校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孔雀西北飞”,自2015年开始,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建校,为新疆的建设及“一带一 路”的人才培养服务,则是全国高校中之首创。这些都是教育家精神在办学中的体现。

再以学科建设为例。我们海洋石油装备学科就是一直在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驱动下前进的。1964年发现大港油田,并查明它与渤海里的油气田相连,石油部决定“下海找油”。康世恩副部长来我校作动员报告,号召师生转学海洋石油。我听了报告很受鼓舞,决定从陆上石油矿场机械转向海洋石油装备,为祖国建成一流海洋石油行业培养新型人才而努力。自此,我踏上了开拓新学科领域的征程。首先是开新课,无教材就自己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海洋石油钻采装备与结构》教科书。继而开展科研,建立了国内高校中第一个海洋石油钻采设备研究室,招收了国内第一批海洋石油装备的研究生。我们团队以“海洋石 油钢结构的疲劳寿命”为科研主题,从只考虑随机海浪载荷作用到增加随机海冰载荷联合作用,再到除考虑载荷的随机性之外加上模糊性,一步步开拓前进,终于建立起了模糊概率断裂力学新学科分支,出版了《模糊概率断裂力学》及《海洋石油钢结构的疲劳寿命》《冰区海洋石油钢结构工程力学》《冰区海上结构物的可靠性分析》等专著,并获得了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科技进步奖10项。与此同时,将研制成的“冰区海洋石油平台服役寿命及可靠性评估”计算软件,提供给渤海石油公司,用以评估平台剩余寿命,获得了很大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学科建设的进展和科研成果的获得,与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驱动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教育家精神是教育事业成功之本,它将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永放光芒。


印兴耀:培育教育家精神与石油精神相结合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方面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当代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并勉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石油精神”是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宝贵财富,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作为石油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来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和内在要求。

1953年,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和石油科技人才,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教育学府———北京石油学院应运而生。整建制地援建几乎所有的石油高校,培养30多万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优秀人才,参加了新中国所有大型油气田和石油化工厂的开发建设,中国石油大学为共和国石油高等教育和石油工业的创立、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学校的石油教育工作者,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逐步形成了“艰苦奋斗,为国找油,勇当尖兵”的优良传统,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奉献、乐教爱生、求是创新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2020年获得全国第二批黄 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师团队就是其中的代表。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源于1954年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地球物理教研室,是一个因油而生、积淀深厚、人才辈出、业绩辉煌的优秀团队。我国油气地球物理史上闪耀着该团队许多前辈的名字,例如,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我国第一个地震队队长苏盛甫先生,我国现代测井事业奠基人王曰才先生,石油工业科技专家牟永光、杜世通,等等。该团队以老一辈教师为榜样,继承和发扬爱国奉献的精神,呈现出名师带领、骨干带动、和谐共进、有为有声的发展气象。注重用优良的师德师风和团队文化支撑团队的发展。团队目前还是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是支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国家(培育)重点学科、勘查技术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以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骨干。团队始终将“教育家精神”与“石油精神”贯穿教学、科研、育人全过程,实施“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党支部三联共建”,实现“党的建设—师道传承—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一体化建设;建立“团队托举+名师指导”人才培育体系,实施优秀人才助推计划、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度,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团队在培养石油勘探人才中锤炼师德师风,在攻克科技难关中增强奋斗精神,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践行使命担当,形成了“团结、拼搏、奉献、创新”的团队精神。

一、牢记使命立德树人培育时代勘探尖兵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团队时刻牢记“为国找油为党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将石油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作为团队带头人,我对团队成员的第一要求是一定要给本科生上课,老师们科研再忙,也不会耽搁学生的课程。团队始终坚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精神,团队教师全部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担任班主任和学业导师,对学生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助推学生全面成长。

团队坚持集体备课、集中研讨和传帮带的传统,让团队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团队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系列金课,主编精品教材,构筑高端实验教学平台,打造“名师—名课—名教材”的品牌。“地震勘探原理”入选全国首批一流课程,“地震波动力学”和“地球物理测井”入选山东省优质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地震勘探原理》入选中国高被引图书地质学学科TOP3名单,《地震波动力学基础》和《地震数据处理方法》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在专业实验实践平台建设上打破现有的专业领域限制,按照“厚基础、多交叉、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形成了“室内实验—校内实训—野外实践”三位一体、“课内外、校内外、线上与线下”时空全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探索性、浸入型、主动式、系统化”的实验实践训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调发展。每年寒假,教师带领学生赴油田生产一线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出工鸡未鸣、收工星当空,日行几十里、凉饭裹腹中”是真实写照,野外实践教学成为立德树人的生动课堂。秉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想,有效推动了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践体系融通,建成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于2019年成为首批国家一流专业。

团队坚持党建统领,以课程思政、师生联合组织生活、“1+2”导师制等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教育家精神”与“黄大年精神” “石油精神”“石大精神”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团队培养了一 大批品学兼优、爱岗敬业的石油勘探人才。毕业生 近年来在能源行业就业占比保持在70%以上,其中三成以上扎根西部及海外戈壁沙漠等艰苦地区基层一线。2008届毕业生郭旭光跨越石油勘探禁区,参与发现新疆油田的玛湖和吉木萨尔两个10亿吨级大油田,获评全国劳动模范;2013届毕业生秦宁专注于“为地下岩体构造做CT”,为胜利油田落实近4亿吨新增储量发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老师们不仅教给我们专业知识,更教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感恩每一位老师,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曾帮扶76名自闭症青年实现就业梦想、获“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的2020级博士陈阜斌表达了学子们的心声。

温馨、宽松、和谐的团队氛围,“团结、拼搏、奉献、创新”的团队精神,让团队的凝聚力不断增强,青年教师不断成长。近年来,曹丹平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宗兆云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宗兆云、黄建平入选青年长江学者,黄建平获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张佳佳、魏周拓在全国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斩获桂冠。团队党支部获评山东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所在学院党委获评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测井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储层地球物理实验室党支部分别入选全国首批、全国第二批“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

二、聚焦油气科技报国服务国家能源战略

历史上,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师参加了我国几乎全部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支援了其他石油高校勘探学科早期建设、积淀形成了“艰苦奋斗,为国找油,勇当尖兵”的优良传统,老一辈学者倡导和力行的具有教育家精神底蕴的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治学精神始终是这支团队的“底色” 。

作为石油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坚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把科研做在祖国的山川上。科研工作既要“顶天”又要“立地”,要在紧跟、引领国际前沿的同时,注重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油气勘探开发上,真正解决国家能源工业中存在的问题,为确保“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作出应有贡献。作为石油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牢记科技报国的责任和使命,潜心研究,开拓创新,努力攻关油气地球物理新理论与新技术,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作出自己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团队共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100余项,三大石油公司科技攻关项目3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直接反演技术及基础软件工业化”项目,攻克了制约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描述和油气识别的技术瓶颈,为油气识别提供了“中国芯”,并成功应用于10个国家69个油气区块,使我国地震油气识别处于国际先列,该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唐晓明教授课题组围绕国家油气资源探测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与需求,开展了声学测井方法、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偶极横波远探测测井、过套管声波测井和随钻声波测井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超远探测全方位扫描成像测井装备,使我国声波测井技术发展处于世界前沿。

“为国找油,为党育人”,团队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团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向地球深部进军、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指示精神,面向油气勘探开发复杂新领域,持续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用智慧透视地下宝藏,用爱心哺育祖国栋梁,努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民族复兴再立新功。


戴彩丽:做一名忠诚石油高等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鼓励全国广大教师践行弘扬教育家精神。新中国石油高等教育创建70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身上彰显着教育家精神的特质,他们秉持能源报国的理想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培育了一批批石油科技精英,创造了一项项杰出石油科技成果,为石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我国石油工业的腾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1989年到中国石油大学采油工程专业学习,遇到许多优秀的老师,本科毕业后留校又跟随赵福麟先生学习工作,耳濡目染了老师为人做事的精神与风骨,深受教育和影响,从他们身上汲取了至诚报国、勤奋严谨、无私奉献和关爱学生等品质。多年来,在教师岗位上我始终牢记老师的教诲,坚守教师的责任,躬耕报国,仁爱育人,努力做一名忠诚石油高等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

一、我的老师躬耕石油高等教育的“大先生”

20世纪80年代杨光华校长总结道,石油大学“是一所对新中国石油工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学校,是一所具有艰苦奋斗传统的学校,是有一支政治素质和技术素养都比较好的教职工队伍的学校”。我的老师沈忠厚院士和赵福麟教授是老一辈石油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们身上深刻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老一辈石油教育工作者最深切的情怀。国家的需求和对事业追求的理想,铸就了中国石油大学教师高远的价值追求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沈忠厚1955年到北京石油学院任教,赵福麟1957年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他们那一代建校初期的老教师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即始终将国家的需要放在首位,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改初心,为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潜心科研、精心育人。赵福麟老师的名言是:“惟真惟实地做好一件又一件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民教师,把自己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滚滚洪流之中。”沈忠厚院士说,选择矿冶系,“就是想为国家做点事情”。

正是怀着这样的“大我”情怀,老教师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在教学科研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为国家的石油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赵福麟老师曾说:“对祖国的热爱,因为我深知祖国今天的崛起来之不易;对教师工作的热爱,因为教师工作是培养接班人的崇高工作;对学生的热爱,因为学生就是接班人;对油田化学专业的热爱,因为油田化学专业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更多的能源作为它的奋斗目标;对教学和科研团队的热爱,因为没有他们,我将一事无成。这些热爱都转化为我的动力,促使我做好每一件工作。”赵福麟引领了我国改善水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的方向,是著名的油气田开发专家、油田化学方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沈忠厚开辟了我国石油钻完井技术的新领域,成为著名的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技术专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

老教师们以仁爱之心育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是他们的为师底色,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是他们的为师之道。沈忠厚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应该有十分热,发一分光” 。赵福麟说:“当你是一湾泉水时就不怕给予别人,给了别人自己还会源源不断创造,当你是一碗水时,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不愿给大家讲真货,所以我们要做一湾泉水。”面对学生传授知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思想,即发一分光必须要有十分热,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湾泉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充足的热量库存,而热量的来源就是对教学科研事业深深的热爱。老师们将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我国石油工业和高等教育事业,为我国石油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老师们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以其学术风范、师德品格熏陶感染学生,对学生的为学为人产生深远影响。早期石油高校的许多教师都出身富裕家庭,而他们却选择了最苦的石油专业。在科学研究上,他们经常横穿戈壁万里风沙,露宿无边荒漠草原,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而辛勤劳动;在教书育人方面,他们陪伴石油高等教育走过最艰难的岁月而矢志不渝,在工棚里上课,住在干打垒里自编教材。在取得成就时,他们首先考虑的却不是个人利益,而是始终把为国家发展和培养人才放在首位。他们有大爱、无小爱,他们生活简朴却又慷慨无私。赵福麟老师无私地将自己获得的胜利育才奖和其他先进奖励等奖金全部拿出来设立贫困学生助学金、贫困贷学金。赵老师的言行教育了我,为人做事都要有大格局。20世纪90年代,我刚工作时,正值全国“下海潮”,沈忠厚老师勉励年轻人,不要浮躁,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好教学科研工作,“要上山不要下海”,这句话当时对我影响非常大,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牢记沈先生的嘱托,并努力追求达到先生的境界与情操。

正是在以沈忠厚、赵福麟为首的老师们身上,我感受到大先生的精神和格局。他们始终怀揣着服务国家战略的理想信念,把国家的需求放在首位,他们践行的师道准则经过时代的磨砺和历史的沉淀,逐渐演化为“至诚报国”“勤奋严谨”“艰苦奋斗”“乐 教爱生”“求是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品格,成为教育家精神的生动缩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学生和教师。

二、我做老师做忠诚石油高等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

1993年,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由受教者变成教育者,并且有更多的机会与老教师们一起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感受到他们关爱、指导、温情的同时,更多感受到他们言为士则、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等立德树人的仁者担当,他们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30年来的教师职业工作,塑造并不断完善着我的教育观、职业观,指引着我为师做学问的道路。

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做到乐教爱生,这是教育家精神的指向,也是教师师德的展现。我深切地热爱并喜欢着教师这一职业,一堂课下来,最大的快乐就是上课时学生的视觉、思维跟着你;最大的享受就是下课铃响起时一手的粉笔灰,虽然有些疲惫,但心气特顺。我坚守“博大爱心,以善为乐、献乐得乐”的信念,始终以学生为本。在教学工作中,我不仅传递赵福麟老师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学术理想,还学习他对基础教学工作的热情,坚持为本科生上课,注重学生扎实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坚持做好教材编撰工作,出版了中英文专著5部,其中《OilfieldChemistry(油田化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和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材,目前国际购买下载量达到1.3万册。

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能够以身作则,做到启智润心。对于学生培养,我坚持“高标准,不苛刻”。高标准,即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不仅在学术上要求他们达到最高标准,在生活上也对他们做出严格规范。不苛刻,即对待学生要有人情味,不仅在思想上正向引导学生,更是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不断教导学生。高标准不能只会苛刻提出,关键是帮学生实现标准,达到更高的收获与成长。我在学术上充分尊重学生,引导他们大胆设想、勇于探索。我指导学生不只是关注他们的成绩好坏,更关注他们是否有正确的科研态度和价值观,是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思维。2016届博士生赵光在校期间获得王涛英才奖学金、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称号,毕业后留校工作,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指示,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冻胶分散体系控水增油技术已在长庆、胜利、西北、哈萨克斯坦等国内外25个油田规模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015届硕士研究生王凯毕业后进入了中海油研究总院工作,秉承着课题组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于2021年入选世界石油理事会(WPC)青年专家委员,系中国唯一入选的青年代表,并被邀请在第23届世界石油大会官方杂志亮点部分作简要介绍,先后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1项、省部级奖励10项等荣誉。

做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还应当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科研创新。首先,要具有科学报国的情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攻关石油科技难题,增加我国能源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石油大学教师自建校起就扛在肩上的责任。我带领团队面向国家油气能源保障的重大需求,聚焦油田化学与提高采收率,潜心研究,创新3项技术:(1)创建了高含水老油田优势通道调控特色技术,可实现常规水驱油提高采收率达5%;(2)创建了多尺度自生长冻胶分散体提高采收率技术,有效解决了深层油气控水增油重大工程难题;(3)创建了非常规油气压裂-增能-排驱一体化压裂液技术,为解决非常规油气压裂产量递减快提供有效途径。其次,要具有创新精神。我们团队在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不断强化科学创新与社会应用相结合,持续探索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方式方法,逐步形成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最后,要有扎实的科研态度。我和团队获得的每一项科研成果,无一不是通过10余年甚至20多年的科研攻关实现的。针对每项技术难题,我和我的团队都会反复在实验室油田现场穿梭,无论现场环境多恶劣,过程多艰辛,但该走的路一步都不能少,直到实现科研突破。

回首我在中国石油大学的工作历程,老教师们的榜样力量教育了我,教育家精神的传承影响着我。作为一名石油高校教师,首先要常怀至诚报国的“大我”情怀,自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成为人师与经师合一的教育家;其次要始终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态度,立足石油工业需求,以卓越科研成果践行“为祖国献石油”的诺言。新时代,面对新的技术革命和国家能源发展新需求,我要接过老师们的接力棒,自觉弘扬石油教育家精神,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和引导好青年教师团队,在立德树人、科研创新、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中作出更多贡献,让石油教育家精神传承、弘扬下去。


蔡宝平:弘扬教育家精神 勇担新时代使命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这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各界对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家精神的政治灵魂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凝聚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血脉、价值基因,既陶铸和培育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也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和集体人格,更体现了教师的家国担当。从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到黄大年、顾明远、李吉林……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无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至诚报国的教育家精神。

1953年,一大批学界精英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汇聚到北京海淀区九间房村,凭着满腔热血和豪情壮志,克服重重困难,创建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为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急需的石油科技人才。中国石油大学70年来的建设发展和辉煌成就,是历代石大人励精图治、不懈奋斗的结果。家国同心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的无畏精神,时刻鼓舞着石大人为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要求教师在做好思想引领者的同时,更应该做好知识的传递者。作为一名石油高校教师,应该时刻保持“惟真惟实”的治学精神、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站好每一寸讲台,只有“厚积”足够的知识,并精心琢磨,才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播发”给学生,才能够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家精神的源头活水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夯实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立身之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语出《世说新语》开篇《德行第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根基,强调了师者对“言传身教”的坚守与践行。近年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对文艺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曾提出“言为士则”的要求,希望教师作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

“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刘永红教授从教近30年来始终铭记于心的教师准则。在科研工作上,他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解决油气装备高端制造领域核心技术难题;在教书育人上,他时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将传道和解惑融入培养学生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倾其所有。在刘永红教授的耐心指导下,他的学生纪仁杰获得了“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组委会分别给予导师和学生丰厚的奖金,刘老师将奖励给导师的奖金全部转赠学生。“师者若水,润物无声,桃李争妍,四海承风”。正是在刘永红教授的无私奉献献和辛勤指导下,他的学生得以快速成长,其中涌现出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海外青年特聘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我国油气装备行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激励教育者用实际行动不断淬炼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情操和品行,用点滴行动来教导学生求真、向善、择美。教师们应该师垂典则、范示群伦,涵养扎实的学识修养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在学生成长发展道路上注重其思想修养、求学态度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引领和培养。

三、高超的育人智慧———教育家精神的本质要求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贯穿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理念。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育思想,《荀子·劝学》提出“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自古以来,好的教育者总是能够以合适的方法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家精神中的育人智慧,在石大教师团队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陈国明教授始终奋斗在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前沿,他主持创办安全工程专业,围绕国家油气工业安全生产的重大需求,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构建油气安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安全工程专业先后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陈国明教授经常揣摩新的教学方法,他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本科生应主要教给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学习的方法。”除了传授必备的基本知识外,陈老师还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陈国明教授建立科研创新团队———海洋油气装备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以科研团队为支撑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科研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他的团队入选学校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为海洋油气装备和安全工程领域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

启智润心意味着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材施教则要求教师契合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施教。高校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抓好抓牢专业教育的同时,应该积极将课程思政、道德教育、综合素养教育等融入课堂教学;应坚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持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弥补传统课程知识与科学研究之间的断层,鼓励学生紧跟科技前沿信息和动态,不断蓄力、树立信心,争取早日在科研领域大展宏图。

四、踏实的躬耕态度———教育家精神的不竭动力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接续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奋斗之姿,体现了教师职业要求,更反映了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坚韧与热忱。教师要以满腔热忱融入新时代的教育事业,不断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以创新思维激发全民创新意识的先行者。

20年前,我走进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校门,开始了为期10年的求学生涯,毕业后我选择留校成为了一名石大教师。20年的时光使我能够深刻地领悟并践行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专注精神。长期以来,深水油气装备技术被国际巨头垄断,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水平,使我国海洋能源安全受制于人。我带领团队开展了水下防喷器组及控制系统高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创建了机械系统完整性设计方法,提出了“源冲击概率”新概念,形成了容错式控制系统高可靠性设计技术;开展了水下装备非永久及并发复合故障诊断理论与技术研究,提出了大数据驱动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创建了融合多源信息的水下装备智能化故障诊断方法,研发的多套水下防喷器和采油树故障诊断软硬件系统,均通过了法国国际检验局的检测与认证,在我国南海油气田成功应用。在自我要求的同时,我也会告诫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科研,不需要过分追求结果,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专注于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情,坚守初心使命、不断追求卓越,便一定能够取得真正的进步和突破。

勤学笃行强调了循序渐进的为学之道,更强调知行合一。求是创新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特征。高校教师应该始终坚持将勤学和笃行结合起来,将求是和创新贯穿起来,不断充实拓展自己,更新教育方法和理念,既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日求精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保持对国家石油行业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脚踏实地做实事,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五、深厚的仁爱之心———教育家精神的崇高情怀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提升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情感温度,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无私奉献,体现了教师的情感底色。自“四有”好老师要求提出以来,一大批扎根教育、躬耕教坛的一线优秀教师不断涌现,他们默默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仁爱是师道传承的重要精神支柱。王旱祥教授说:“作为老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因材施教,热爱教育,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去教育和培养学生。”王旱祥老师深耕教坛30年,他在本科生课程讲授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他紧跟科学前沿,将学科研最新成果融入课程内容,保证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深受学生爱戴,他所讲授的课程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除了课程教学之外,王旱祥老师更专注于科研培养,他指导了近百名研究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王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科研方法,更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在学业上,他既严格要求学生有端正的科研态度,又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和鼓励;在生活上,他给予学生温暖的关心和爱护。王旱祥老师先后被评为“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山东省优秀研研究生指导教师”。

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唯有爱生,方能乐教;唯有乐教,才能对教育工作永葆热情。高校教师们应该时刻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 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持爱教育、爱事业、爱学生,不断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努力成为塑造学生的“大先生”。

六、虔诚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的宏大格局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强化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教师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家国天下的优秀传统,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深刻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以胸怀天下的开阔视野和天下大同的理想格局,学习和吸收各类先进文化知识,进一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对标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培养新时代国际化人才、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是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有效实践。我所带领的海洋油气装备技术科研团队不断拓展柔性引进外国专家计划,依托“海洋油气装备技术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团队与挪威科技大学、吕勒奥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外合作院校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联合培养已成为团队学生赴国外进修交流的新常态。学生积极出国交流深造,其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会得到较大的优化和提升。科研技术是不断发展着的,抓住跨区域合作的大好机遇,强化国家间的实质性交流,大力发展国内外联合培养制度,是目前团队一直坚持的培养方案。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新时期,国家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校教师应积极借鉴和吸取国外同类高等院校的先进经验,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完善和教学方法创新,进而促进整体专业水平提升,通过国际化专业及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七、结语

一代又一代教育家点亮了中国教育事业的一盏盏明灯,矗立起中国教育的一座又一座高峰。他们无一不是凭着“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的挚爱和坚守,书写了“人间尽芳菲,桃李满天下”的人生华章。作为新时代青年教师,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自觉以教育家为榜样,弘扬教育家精神,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立德树人使命、负科技创新志向、圆民族复兴之梦,在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姚成郡:聚合内驱力与外驱力,强化基于石油教育传统的教育家精神涵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为广大教师指明了追求的目标,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一所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同呼吸共命运,承载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高等教育支撑使命,被誉为“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 摇篮”的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始终秉持教育家精神强师立教,高擎石油高等教育大旗,唱响“我 为祖国献石油”的报国旋律,涌现出了许多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优秀楷模和引领石油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家。学校的优良传统为教育家精神的弘扬提供了丰富滋养,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也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号召,学校需要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并系统加强教育家精神涵养。

涵育教育家精神,根本在教师自我精进、自我修养,形成源源不断的内驱力,关键在优化教师发展的环境和机制,集成持之以恒的外驱力。

内驱力的生成,根源于认识的升华,发自于意识的自觉。追求教育家精神,应该从教育家精神根源上促进教师自觉强化三种意识,形成精神追求的内在需要和动机。

强化教师使命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 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 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强国必先强教,强教需先强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成为强教之师、强国之师,教师肩负的使命伟大而光耀。“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求真理传文明,弘大道育英才,教师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光荣。代代石大人坚守报国赤诚、传承大道薪火,成就了学校作为“值得尊敬的大学”的崇高荣誉。学校 正在积极打造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拔尖人才,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体系,着力提升贡献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培养时代新人、贡献强国建设是石大教师必须的责任担当,石大教师应该增强使命意识,以使命意识作为追求教育家精神的强力引擎。

强化教师楷模意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 教师的行为准则,“师者,人之模范也”是教师的立身目标。学校70年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为教师树立了追求教育家精神的标尺。他们“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以学高为师,对学生形成榜样和示范,以身正为范,成为立德树人楷模;他们坚守教育者的特质,坚持修身明德,彰显崇高人格,竖起学者与师者形象,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赢得世人称颂,成为人之楷模。以先贤先哲为榜样,增强争做楷模的意识,应该成为石大教师追求教育家精神的动力之源,而践行教育家精神是石大教师做好楷模的必由之路。

强化教师职业意识。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之所以令人尊崇,根本在于其所职从业的是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承载的促进人的发展、推动文明进步的职能赋予了教师职业崇高的荣誉,这种荣誉感可以为教师锤炼教育家精神形成充分的内生动力。同时,教育是一个教育者带领被教育者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不断追求理想、追求真善美的事业,教育事业蕴含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根脉,也是教师可以内化于心的精神动力。学校有潜心从教、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教风传承。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业认知,立足学校实际,既要促进教师强化作为职业人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保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也要促进教师强化作为石油高等教育专门教育者的专业追求和职业理想,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保证教师以强烈的职业意识形成教育家精神最基本的特质,并为全面养成教育家精神提供原动力。

外驱力的注入,既可以作用于牵引,又可以作用于推动,同时可以保证方向。施加外驱力于教育家精神培育,需要尊重教师发展规律,重点强化四个作用力。

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引领力。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是思想认识提升的过程,首先是一项思想工作,需要以思想政治工作做引领。学校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办中国特色大学,铸就了家国同心、至诚报国的思想信仰;学校在参加新中国所有大型石油会战中吸收了石油精神,师生校友中有“两弹功臣”曹本熹、“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等精神楷模,在发展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学校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夯实师资队伍思想政治根基,建立了新时代培根铸魂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今后应该更好利用这些资源,强化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教师弘道追求,在教育家精神培育中强化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

完善教师发展机制,形成支撑力。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必须置于教师队伍建设整体中考虑,特别是要以健全的教师发展机制为保障和支撑。学校以“关爱学者”作为价值追求,积极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不断完善教师服务制度、发展环境和教学发展体系,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后,需要进一步搭建好教师发展平台,把教育家精神培育融入教师素养培养、教书育人能力培训之中;进一步加强基于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强化教育家精神的集体认同;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师德为首的评价原则,注重对躬耕教坛、立德树人、追求卓越、求是创新的态度、实绩和贡献的评价,形成有利于教育家精神培育的“指挥棒”。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形成滋养力。文化是培育精神的土壤,教育家精神只有在适于教育家培育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勃发生机、发扬光大。学校具有矢志不渝、砥砺前行的非凡历史,富有“爱党爱国、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文化基因,形成了“家国同心、艰苦奋斗、唯真唯实、追求卓越”的精神传承,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储备了天然的沃土。今后需要进一步强化家国同心、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内核,砥砺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注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融入校园文化,让教师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集中强化师道文化,重视发挥教师节、教师入职和荣休仪式等活动的效应,健全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倡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道传承。

严把教师职业行为,形成约束力。以师德为重点的教师优良职业行为是教育家精神的具体体现,追求教育家精神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高位要求,需要加强正向激励。学校始终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性制度。培育教育家精神,需要把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和各项具体规范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严明师德遵循,加强高位引领的基基础上,严格底线约束,加强日常教育督导,严管师德失范行为,促进教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提振师道尊严。要通过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强化教师职业意识培养,教育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促进教师提高职业素养、认真履职尽责。

内驱力作为内生自动力,发源于个体的意愿与意志,对于教育家精神的养成具有主导作用;外驱力作为外生推动力,蕴含在外部条件和机制之中,对于教育家精神的涵养具有驱动作用。外驱力只有作用于内因才能发挥影响,内驱力需要借助外因以增强动能,两者可以形成动态平衡,实现相互促进。实现对教育家精神的涵育久久为功,需要统筹调动内驱力与外驱力,相向而行、汇成合力。


(本文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4月第40卷第2期,责任编辑:曹春华)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YJG2022014;YJG2022073)作者简介:方华灿(1930—),男,安徽定远人,曾任华东石油学院副院长、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印兴耀(1962—),男,浙江奉化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戴彩丽(1971—),女,山东荣成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教授;蔡宝平(1982—),男,河北涿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姚成郡(1969—),男,山东安丘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研究员。

【 作者: 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责任编辑:卜令朵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