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社会实践 >> 媒体视角 >> 正文

 

【光明网】中国石油大学社会实践探寻农民心中的“土地梦”

 

作者:崔国庆 刘鑫鑫 姚轶智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2日 21:11:07  点击数:

-------------------------------------------------------------------------------------------------------------------------------------

 

大学生街头调研(摄影 王啸天)

村民刘大伯边填着调查问卷边跟队员讲述改革前后大变化(摄影崔国庆)

走村访户,与农民伯伯共看改革(摄影 王啸天)

光明网青岛频道讯(牟林 崔国庆 刘鑫鑫 姚轶智)八月的枣庄,秋粮即将丰收的季节,绿油油的土地昭示着今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望“十连增”。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个“增”字之后又包涵了多少背离?多地少水的矛盾、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户兼业化、人口老龄化升级……那么,明天,中华儿女的土地谁来种?

“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我们给你种!”这是枣庄市民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给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问耕暑期社会实践队答案。为此,问耕实践队奔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枣庄市,开展了为期12天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改革调研,深度挖掘农民心中的“土地梦”,进而为解决“明天的土地谁来种植”建言献策。

耕地遭受“心灵创伤”,明天的土地谁来种

“我镇人均土地只有九分地,农民靠土地收入不足以改善生活,且大量劳动力外出,在家种地的大部分都是50-70岁左右的人。”桑村镇经管站马站长告诉实践队员。

问耕实践队主要前往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城头镇、桑村镇和峄城区大明官庄村等地,通过走访当地政府、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部门和部分农民,采用座谈、问卷调查、采访、专家咨询等方式,探索目前土地所遭受的“创伤”,挖掘农民心中的“土地梦”。

“现在种田成本太高了,收益还很低,我们靠土地收入都不足以改善生活了,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了!”采访中,村民告诉队员们。而对于外出打工的青年来说,返乡种地的投入远远大于土地收入。

如今,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没法承担繁重的农活,土地都撂荒了,桑村镇张大妈略带忧伤说道:“我们唯一的梦想就是土地能有人种,我们能从土地中继续获益。”

“新生代农民没有生产经验,土地无法有效合理利用;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山亭区经管局局长刘兆伟面带忧色谈起了土地现状。

粮食产量如今已达到极限,农民靠粮食增收发家致富的愿望遥不可及……种种问题使耕地在逐步遭受“心灵创伤”,明天的土地谁来种植,农民的“土地梦”该怎样实现?

种植真正规模化,土地收益步步高

今年,中央1号文件继续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必将成为土地发展趋势。

同时,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也指出,“现代农业必然是规模农业,提高农业效益,需要一定规模经营。”未来土地将实现大范围规模化种植,土地收益也将迈向新的台阶。

“原来这里没有路没有水,地都分块,特别小,没法用大型机械,没法灌溉,自从建社之后,种植趋于规模化了,我们采用机械化耕作,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社员任长喜高兴地跟队员们谈起了改革新貌。

“2012年合作社总收入为1400多万元,除去机械使用、灌溉、施肥等成本、保底金和医疗保险等公益事业(合作社为社民提供每人每年约200多元的医疗保险)外,共盈利400多万元,这些盈利再按照制度分红,平均每股能拿600元。”民生蔬菜合作社理事长张丕俭和队员们算了一笔账。

在枣庄,像这样依靠集约化生产而获益的合作社并不少。合作社这种生产模式,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收益效率,村民对于现在的合作社制度也很是支持。“土地改革是好事,以前每年每亩地只能收入1000多块钱,现在能拿3000多了!” 徐庄镇的村民刘大伯指着满地的幼苗,脸上满满的都是幸福。

“我们认为以集约化生产,更好的配置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是当前资源不对称的良好解决方案。”实践队队员王文倩说道。

多方多力多形式支持,明天的土地“他”来种

民生蔬菜种植基地说“明天土地我来种植!有钱买种子和生产机器,我来规模化种植。”

月亮湾家庭农场说:”我的根本就是土地,集规模化土地协调分配生产,我想要在土地上种出明天的希望!”

徐庄合作社说:“我因土而生,定当进行集约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认真种好每一分地”

据调研了解,当前枣庄市政府尤其重视培养有潜力的合作社理事长,给那些合作社的领头羊们“开课”培训,想通过好的领头羊让各合作社更高效的利用土地;而且,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允许合作社用“土地流转证”抵押贷款,为合作社解决资金难问题。

山亭区经管局局长刘兆伟告诉实践队员,“如今土地合作社农民盈利不得低于60%,社会保障全覆盖,而且对土地合作社设有农业保险,农民不用担心赔本问题!”枣庄市也创新性的给土地去上保险,这让土地生产彻底的有了保障,进而让更多有能力有头脑的人敢于投身到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改革的浪潮中去。

显然,无论是中央政策还是银行和企业等,都在对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多力支持,有了政策得依托,合作社的药方才算能真正的落地生根,而我们心中共同 “土地梦”也才会逐步走向成熟。

枣庄的12天,乘艳阳,冒风雨,问耕实践队走遍了那里的的山山水水,问卷路人、走访村民、问询政府,他们也从没停止调研的步伐。以实地调研为中心,他们逐渐摸清了当前土地的现状、现在的政策走向,对于合作社这种生产方式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我们忘不了老农眼角的那抹泪光,也忘不了老大娘唠嗑时满嘴的笑意,一路走来,更坚定了我们探究土地改革的决心,我们会为土地问题真正的尽一份力量。”实践队队员胡颖说道。如今、问耕实践队正在紧锣密鼓的总结升华调研成果,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的为我国的土地问题开一剂有用的良方。

《光明网》(2013年8月19日)

责任编辑:专题编辑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上一条:【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践队调研胶州秧歌文化
下一条:【新华网】201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综述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网站维护:新闻网 Email:netnews@upc.edu.cn

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鲁ICP备0504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