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石大文苑 > 正文
科举制下的文人群像之腐朽儒生
发布时间:2019-07-29 19:47:09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制度,始自隋朝,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经历了1300年。在这1300年间,无数的士人都勤加学习,以期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科举制在创设初始,对选拔任用贤臣、提升官吏整体素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历史进入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就已演变为八股取士,套路化的文章考试大大束缚了文人的思想发展,所选拔任用的许多官吏也成为了只会死读书的呆板书生。八股取士到了清朝,相比之前更为尤甚,许多的知识分子在此种社会环境下变得病态、腐朽。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他以写实主义的笔法描绘了清代文人群像:以周进、范进为典型的腐朽儒者;汤奉、王惠型的贪官污吏;虔诚信奉八股文的马静、鲁编修等科举制下的病态形象,当然,吴敬梓在塑造人物时也有过正面人物的描写,如王冕、杜少卿等不慕功名利禄的文人形象。

在其塑造的典型人物中,当属范进最为出名,虽然范进并非吴敬梓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但范进中举的故事却可称之为广为流传其一了。我以为,范进中举虽有夸张之嫌,但如若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也不为绝不可能之事,其原因共有以下三点。一是金榜题名、步入仕途是当时文人的最大追求。古语云,学而优则仕,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范进作为文人群体中的一人自然是希望能够中榜入仕,实现政治抱负与人生理想。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范进如若学文仅为图取心灵上的安慰与满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被看作没有抱负与追求的没出息的男儿,这对男子来说是最大的羞辱。其次,范进的岳父胡屠夫平日辛讽的态度与嘲笑对其来说是一种科考的压力。胡屠夫因为范进屡试不中而常常对其恶言相向,直言说出:“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岳父直言说出此话,对于男儿来说是莫大的羞辱,更何况这还是在范进考中秀才之后胡屠夫说出的话,那之前胡屠夫曾有过多少恶言,我们可想而知。胡屠夫的态度也是范进病态追求科举的原因之一。第三点则是范进屡试不中,精神上的压力逼迫着范进更加在意科举结果,他既畏惧又期待每一次的结果,尽管每次都是失望而过,但他心中仍抱有一份幻想。

在当时社会众人极为看重文人科考的情况下,正因范进遭遇了多次的科考失利,反而使得他更加患得患失,甚至是用一种病态的心理去对待科举考试,以致出现了他在得知自己考中举人后喜极而疯的情况,这便是他将科举考试过度神圣化、对科考过度信奉以致心理扭曲、不能正确看待结果的后果。后幸得其岳父胡屠夫的一巴掌,范进才得以清醒。虽说依现代人看,范进中举实属荒诞,但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观点看待,将其置身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吴敬梓在当时时期便已注意到了科举考试对文人的压迫与摧残,导致了部分文人的性格、心理扭曲,并由此刻画出了众多的不同人物形象,范进只是其中的一例,僵化的科举体制下饱受摧残的文人还有许多,在吴敬梓的笔下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他们共同汇集成了清代文人群像。对人物生动形象的刻画是我所以为的《儒林外史》中最大的亮点与特色,这也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 作者:张淑晴 来自:文学院  责任编辑:刘淑萍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