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会现场 王大勇摄影
金涌院士谈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 王大勇摄影
【本站讯】5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金涌教授做客第四期“黄岛讲坛”,为师生作题为“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的报告,副校长李兆敏主持报告会,300余名师生听取报告。
“大学期间应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其中核心就是创新能力。”金涌以在清华大学化工系成立70周年时讨论如何将化工系做得更好为引,开始本次报告。他强调,现在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终身教育成为必然要求,对于大学教育来说,知识的传授不再是最重要的考量点,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金涌指出,科研创新能力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主要体现。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取决于科技水平,而科技水平取决于人才素质,人才素质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
“一流技术是市场换不来的,一流技术是买不来的,一流技术是模仿不来的。”金涌利用实实在在的事例说明,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是唯一科学的发展模式,才能提高自身实力。他用石墨烯的发现和诺贝尔奖获奖人年龄说明,创新不一定要昂贵的设备,创造能力也与年龄无关。
金涌介绍了以下几种认知和思维模式: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 培根的归纳法,爱因斯坦的直觉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佛家、道家的思维等,进而指出对演绎、归纳、直觉等认知和思维模式的综合运用,实现原创性科学发现。
金涌指出,善于创造的人具有以下人格素质:想象力、联想力、观察力、思辨力、好奇心、变通力。他通过为同学们讲述仿生学、场致伸缩材料、隧道二极管的发明、居里夫人发现核裂变等故事,生动而清晰地为师生阐明了这几个人格素质在创造发明、科学发现中发挥的作用。
金涌在报告小结中指出,创造能力培养的基础还是在于对已有知识系统、全面、深刻地掌握,这样才能真正站在巨人的肩上有所发现;创造出于思索,成功出于勤奋;活的知识有利于思维创新,死的知识束缚学习者的思维;科学理论体系的客观真理性,不能单纯靠科学本身来判定,实践是检验科学理论和客观真理的最终标准;教育的核心本质是能力的培养,是激发创造能力。报告会后,金涌与在场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勉励青年学生要勇于担当,为国家强盛做出贡献。
金涌,清华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工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第四至第六届)。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第三至第六届)。长期从事化学反应工程、流态化反应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技术专利37项。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余项,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2次。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全国优秀教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教学名师奖。2006年获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PSRI讲座奖(AIChEPSRI, Lectureship Award)。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