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会现场 杨安摄影
赵文智院士为师生作报告 杨安摄影
校长郝芳为赵文智院士颁发荣誉教授聘书 杨安摄影
【本站讯】11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赵文智做客第11期“黄岛讲坛”,针对“能源转型趋势与路径研判”和“如何看待我国的油气资源潜力与未来发展地位”两个主题向在场师生作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郝芳出席报告会,并为赵文智院士颁发荣誉教授聘书,副校长操应长主持报告会,300余名师生听取报告。
报告中,赵文智提出了他对能源转型的观察与思考,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研判。在我国油气勘探阶段与资源总量的问题上,赵文智结合三大类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勘探储量的四大规律等多方面,对我国油气评价与资源潜力做出了简要说明。
赵文智以低碳清洁能源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为报告的切入点。“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没有了石头,而是出现了铁器;同样,石油时代的结束也不会是因为没有了石油,而是出现了更清洁的能源。”对能源转型问题,赵文智用时代更替作类比,指出时代更替、技术进步是能源转型的根本原因。他指出,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全球的油气储量大幅增加。按照目前消费水平,油气资源仍可供人类使用一百年以上,但是全球能源消费的低碳化趋势已经出现,而且在未来更将加快发展步伐。
赵文智认为,人类正在迈出能源转型的第三步,煤炭石油将减量消费,非化石能源的利用将倍增,这种不可逆转的低碳化是能源转型的目标。美国进行从“优先保护”到“优先开发利用”的能源政策转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看到了新能源发展的曙光。
“以太阳能发电、储能、超导传输技术相结合实现电解水产生氢气的路径将会带来能源的巨大变革。”赵文智对以下方面进一步做出解释,储能与材料领域的技术进步实现了电池的高效能、长寿命、小体积和快充;有机液态储氢技术推动氢燃料电池不断革新;小型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巨大突破;智能电网与超导技术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在未来的30年里,能源转型发展会经历低碳方案、低碳清洁过渡方案、清洁方案和绿能方案的逐步过渡,未来能源结构将实现巨大变革。
赵文智介绍了我国目前油气勘探阶段的划分和资源量计算。经过多轮评价,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但资源量受到评价方法和认识程度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以成因法、类比法、统计法构成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由于其参数选取的不确定性、方法的局限性等影响了对资源量和探明率的客观认识,而资源结果评价的不确定性又进一步影响了勘探的阶段认识。
“勘探阶段划分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油公司勘探部署决策、国家能源政策的制定。”赵文智提到。新的勘探阶段划分不再以资源探明率作为唯一指标,而是以储量增长规律和模型分析相结合提出的新设想。赵文智介绍,利用此新方案对我国主要含油盆地的勘探阶段进行重新判断后,我们得到了“全国石油总体进入勘探中期偏后,重点盆地进入勘探中-晚期”的客观结果。
他进一步提到,依据翁旋回拟合资源量数据,我国石油资源量可达820亿吨,六大盆地合计占74%,而剩余石油资源达到439亿吨。但是由于我们对成藏认识上的不到位,技术条件的局限性,现有资料不够,导致了认识盲区、技术盲区、资料盲区的出现。只有通过创新认识、技术开发和大数据分析,才能在石油勘探方面获得更多突破,这是我们未来的增储方向。
报告最后,赵文智提出几点思考。我们要正视目前的石油勘探阶段,立足于三大盲区,重新认识三大潜力,深挖细找;要正视储量品质下降的现实,实现低品位资源的效益开发;通过科技创新和政府扶持确保国内石油2亿吨的稳产,强化技术攻关,加大页岩油的先导试验支持。赵文智还对石油高校的发展提出建议,他认为石油高校在立足学科优势的同时,应及早规划,抓住能源转型的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材料科学等。
赵文智,石油地质与油气勘探专家,现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担任两届国家“973”天然气项目首席科学家;“十一五”以来担任国家油气重大专项05004项目负责人,完成多项国家和部级重大科技工程项目。长期从事我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理论、勘探技术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获部级油气重大发现奖等。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孙越崎能源大奖、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和中国石油杰出科技工作者奖。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2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