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站:集市——花伞格外美

第二站:街头巷尾——故事格外多

第三站:农民家中——情谊格外浓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着分户承包经营与产业化集约经营、征地的强势性与农户保护土地弱势性、流转的自发性与土地收益的不确定性等矛盾。为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探路者实践队的成员们以农村土地合作社为研究对象在莱阳市照旺庄镇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调研。
第一站:集市——花伞格外美
烈日、花伞、集市、村庄,探路者实践队于7月18日抵达调研的目的地,映入眼帘的是集市上大片的花伞。
“大爷,您有参加过农村土地合作社吗?”“大娘,您现在靠卖菜的赚的钱还满意吗?”实践队员早已按捺不住开始与集市上的农民们聊农村土地合作社的事了。中午十一点,花伞更加抢眼了,不时地看到大妈与大妈之间在小摊旁讨价还价。走到集市尽头,一位大叔正在撑着自家的花伞,很快便与实践队员聊了起来。“咱们这个村土地合作社目前还不是发展的很好,但是这是一个方向,也有人以前组织过这个,但是没有什么结果。会有的,希望政府或者村里的有关部门能够组织成立这样一个合作社,我们这些老农民的日子也会更好的。”大叔的脸很慈祥,肤色很均匀的发黑,应该是在集市上摆摊许久了。
队员们陆陆续续的问了许多关于本村农业合作社的问题,初步了解了照旺庄镇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集市并没有很长,但是从每一段对话中都能很自然的感受到农民对更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站:街头巷尾——故事格外多
早晨八九点的村庄虽然随处可见扎堆的人群,却显得格外安静,此时实践队员们已经整装待发,他们要去走访村里的群众,了解他们对农村土地合作社的看法。
很快他们找到了第一群正在房屋的倒影里悠闲的乘凉的妇女,介绍来意后原本悠闲的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农村合作社我们也听过,但是没在我们这个地方看到过。"“平常我们都是自家种点东西然后拿到集市上卖卖,也赚不了多少钱。”当实践队员问道“你们愿意放弃个人生产加入集体生产的行列中吗”这个问题时,大家纷纷表示:“有这么一种更好的方式,我们当然愿意。”实践队员跟她们聊了很长时间,感受的到大家对农业合作社的期待。
陆续的实践队员们在狭窄的胡同里,在农田里,在家门口的石阶处与这里的农民们聊着生产队的那些事和合作社的这些事,“国家大力推行实现现代农业,但是很多的新政策,并没有真正下达到农村,合作社必须要有领路人。”探路者实践队队员程琨这么说到。
第三站:农民家中——情谊格外浓
农村的清晨总是很早,空气湿漉漉的,队员们也不想慵懒着,他们想要走进农民家中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队员们不少是从城里来的,城市生活跟农村日子的千差万别让队员们感叹,而这天也成为了队员们内心深处的浓重记忆。
很快队员们提着事先准备好的鸡蛋和水果跟着位老爷爷到了家中,当时奶奶正在院里喂小鸡,队员问奶奶院子里养这么多东西累吗,奶奶回答的声音很小,“孩子不在身边,我们俩闲着喂点鸡卖点钱,鸡长的好还能给孩子吃,自己养的鸡好啊。”此时的队员们不知道怎么问合作社的事了,他们通过调研已经知道很多农民家中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幼,没有耕种能力,家中的大量土地也是荒废着,也知道如果有合作社就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大量节省人力成本,但是单靠村里的这些老人,合作社终究是没办法发展的。进入家中,围坐在农村的土炕上,中间放着很多切好的西瓜,爷爷回忆了很多生产队的事,不由着叹着气。而奶奶只是静静的坐着,那个眼神让队员说不出更多,他们只是想陪奶奶聊会天,不聊合作社那些事。后来,奶奶笑了,爷爷也笑了。
“这次的社会实践主要是调查农村合作社的,但是来到这里会发现这里的现状离现代农业合作社还有些远,这里的农民都没有什么耕种技术,大部分都是靠天吃饭,也没有什么售卖能力。如果有合作社就很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和集中售卖,合作社很有必要推行,但是问题是怎么推行,谁来推行。”实践队员们这么总结到,脸色有些许凝重。
新浪网(2015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