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石大文苑 > 正文
读《生死场》有感
发布时间:2018-09-28 22:59:15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本站讯】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本是源于对于幼时的童真的怀念,记得当时小学课本中记载着她幼时记忆中的菜园,那种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和淡淡忧郁的思乡情怀都深深地敲击着我的心灵。那时班里同学就课本中的倭瓜是窝瓜还是南瓜争论不休,当时我的记忆中萧红这位作家就是一个扎着牛角辫,穿着红棉袄留着鼻涕偷吃菜园西红柿的调皮的小姑娘,她的文章就像是一片秋日里宁静的麦田,让许多流浪的心受到安放。

无意间却涉猎了她的《生死场》,让我对这位作家改观颇多。亦是乡村风景,乡村故事,初读是一种牧歌式的忧伤,读下来是一种心酸和振奋的矛盾结合,让人迷茫却又给人方向。渔家村,哈尔滨市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牛一羊,每一个村民都是那样的生动的存在着,上演着宁远平和,让人辛酸却是真实存在着的故事。仿若夕阳下余晖尚洒在田间旺长的狗尾巴草上,一个老汉牵着一匹骨瘦嶙峋的老马,徐步前行,他们相顾无言,却彼此扶持,老马饮水,老汉沧桑的双眼望向斜阳,谁知明日又该怎样打发呢?

作者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使得一片落叶,一头老牛亦富有情感,描述的人与自然之情,父子之情,恋人之情,乡邻之情和家国之情,如泣血亦如歌,柔美亦铿锵,令人唏嘘。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其中对于乡村风景的描写刻画,将月牙比做刺刀,将树梢比做卷云,对于乡村美景的描写,也许寄托着作者对于家乡深深地怀恋。那一片朦胧处不知是烟还是树,那红云没有尽头,那老羊轻轻的嘶鸣混合着老赵三的呼唤,让人不觉深深触动。作者在文中对于女性的同情尤为明显,半疯的赵三婆,服农药自杀的王婆,寡妇金枝和生不如死的月英。我们可以看到她们的愚昧,惋惜她们的命运,其中我最同情的是月英,家里在村里最穷,坐落于大山的一个残存的角上,生了病丈夫不管不顾,就当是个死人,终了是个鬼魂。落得个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结局。

其中对于孩子的同情,孩子本应是受父母的关爱的,可是在那个年代父母却以虐待孩子为乐,在冬天母亲们害怕孩子穿坏了新鞋让孩子光脚在雪地上走,直至脚被冻的失去知觉,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是不能妄加评论的,是那个贫穷病态的社会孕育的必然成果,然人之愚昧麻木中亦有灵魂深处的善良和期盼。妇女们会在闲暇时间聚在一起怀念畅聊她们的年轻时光,会在村民死了之后流下最真挚最真诚的眼泪;男人们意气风发,成立队,攻击压低价格,抬高地租的地主,用他们的铜墙铁壁撑起一个家的希望。会在日本人侵略之时,拒绝中日亲和,虽不明白国家是什么,自己是哪个国家,却拒绝当亡国奴,在月光下立下铮铮誓言“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要是心不诚,天杀我,枪杀我”,风知道,大地母亲知道,渔家村知道,国人之良性并未泯灭。

文中关于时间的变化描写,也给人带来一种沧桑变迁感,十年时间,壮年的赵三老了,拖着一身疾病,平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理想,口带白沫的羊也老了,慢慢地走,等待老死的那一天,唯有渔家村没有变,日出日落没有变,田间的庄稼没有变,看守良田的茅草屋没有变,赵三蛰伏其中,缅怀年轻岁月,看着这仿若自己创造的一切,老人与夕阳,莫不让人有一种留恋怅惘。其中作者非常注重此类环境描写,将环境拟人化,加上情感渲染,便使文章有了情怀,细细读来,领略了一场农村风景的瑰丽,看了一场跨越十年的村民故事,那是不同于乡村人进城的矛盾与无奈,那是一种将人性赤裸裸地展现到你面前,你看到了丑陋但更珍惜其中的美好,会更爱生活和身边的人。

 

【 作者:李海燕 来自:文学院  责任编辑:肖文凤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上一条:秋歌

下一条:烟花一般的诗人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