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雨寻芳境,缘溪访迪畲。
画壁雕梁旧,苍砖刻石赊。
这首五言诗能够在脑海中激活,缘于我们探访敦彝堂时也是在一个雨天:薄薄的雨雾洇湿了远近的山川村庄、道路田畴,虽然已是春天,持续的低温推迟了油菜的花期,垄畈间看不到那气势恢宏而悦人眼目的黄色海洋。在洪下乡政府附近停车,沿新修的水泥道一路行去,不多时,一脉清亮的溪水从前方蓦地流出,有人指点着溪水尽处的青绿山水说:“那就是迪畲。”
迪畲是否与古畲人有关,现有的文史资料不能佐证。从地域上来看,其藏着太多的秘密和神奇,群山向南恣意延伸出九支山岭,人们称之为“九龙绕鼎”,迪畲村恰好处在“宝鼎”之中。而位于迪畲新屋何村的敦彝堂,得山川和人才襄助,更显现出它气度非凡、气象万千。
敦彝二字,本义为盛酒食之器,用作堂名能够表明屋主重农固本、厚爱敬老的思想。敦彝堂有一个更为通俗的名字:何杰故居。敦彝堂并非因其而起,却因其而兴。何杰是清代的本村武举,在当地留下许多离奇动人的传说故事。有人赞其武艺之高,当年应举时何杰不慎将手中的大刀舞落,他用脚尖轻轻一钩,重达180斤的大刀已然在手,考官仅凭此便荐录其为武举;有人慕其品德之馨,因为何杰曾只身铲除恶霸,并且对贫苦乡邻施以援手,做过的好事不计其数……是否皆为事实尚待考证,然而他增建和居住过的的敦彝堂却实实在在矗立于人们眼前。
据记载,敦彝堂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即公元1798年),距今已有214年的历史。堂屋地基长50余米,宽25米,达到半个足球场的规模;其面阔三间、进深六架,共有厢房36间,大小天井18口。走近这座历尽沧桑、风雨剥蚀的古建筑,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她当年的恢宏与精致。那大气的建筑设计,精湛的工艺装饰,多彩的木石雕刻,“门中门、房中房、楼中楼、井中井”的建筑格局,既有清代徽居的明显风格,又不落窠臼、匠心独具,彰显出江南民居特色。
敦彝堂由官厅、寿厅、客堂、文昌阁等四部分组成。“文革”时期的破坏以及2004年初春的一场大火,给这里造成了极大的毁损,如今敦彝堂不到原建筑规模的1/3。因此,要窥其“堂奥”既需要有一定的知识阅历,更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
门外春雨潇潇。敦彝堂的正门十分大气,正面砖墙呈八字型,寓意为“诚招四方客、福从八面来”,门首上方有石刻“雄狮爬球”和玄黑的木质匾额,匾额上写有三个楷书大字:敦彝堂。外墙顶部有彩绘图案,再往上便是覆压如羽的黑色瓦片,两角的马头墙骄傲地向外翘起。与一般古民居不同的是,敦彝堂正门右侧有当年何杰习武所用的两个“巨无霸”式石锁,乍一看以为是当地村民丢下的两个大石墩,上面分别刻写着:“头号重三百四,嘉庆丙子,敦彝堂置”及“二号重三百八,嘉庆丙子,敦彝堂置”字样,约略可看出这位武举的赳赳气概。
如今保存较完整的只有这官厅了。据传旧时,官厅内常常宾客盈门,寿堂内四季香火不断,足见屋主家道中兴、殷实富足。官厅藻井上方有斗拱及天花板,藻井后侧四根圆形木柱与弧形顶梁相接,柱础为四只圆形雕花石墩。弧形顶梁上,精刻龙凤、麒麟、花鸟等图案,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藻井两侧厢房砖墙上分别对称镶嵌青石浮雕二幅,红砂石浮雕八幅,内容分别为《武松打虎》、《打马游街》、《八洞神仙》、《文王访贤》、《三请诸葛》、《渔樵耕读》等等。
官厅的门首和台式房基上雕刻有各种花卉图案,天井四周立有石人、石狮八座,其石雕石刻古朴典雅、形象逼真;梁柱、门楣、槛窗等雕刻龙凤、狮子、麒麟及各种花鸟纹饰,神形兼备、鬼斧神工。
站在官厅的天井之下,看着漏洒下来的迷蒙雨雾,听着瓦沟滴落的细碎雨声,闻着老屋不可挥去的陈旧气息,心中总能生发出柔软而湿润的怀想。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窗明几净、人丁滋兴,木质雕窗以及窗口兰花散发着诱人而混融的芳香。绵绵的旧时光里,有白发老妪在天井下做针线活,有未谙世事的孩童绕着石栏杆相互追逐,有年青女子轻步在回廊上走过……还有比这更安静更动人的画面吗?如今,这些都隐藏于历史的烟雾深处,只留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官厅两侧分别连接着寿堂和客堂,起初各有天井10口,建筑风格与官厅相同。如今,敦彝堂有厅而几乎无堂,只右侧一进客堂尚存,住着一户何姓人家。我们进去探看时,上了年纪的女主人正在生火煮饭,灶台上方悬挂着一串串烟熏肉,灶膛里则柴火熊熊。这样原本熟悉而美好的生活场景,却让我们产生忧天之想,担心火舌会再次从古宅的某个角落向四周舔舐。这样的担忧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2004年的那场大火给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怕的瘢痕。在官厅后墙的一扇旧式窗棂上,厚厚的木框经火后完全炭化,用手轻轻一碰,一块炭木便簌地掉落下来。
烟雨中,我读懂了敦彝堂内心细密的压抑和悲伤。似乎看到,一位绝代佳人怀着旷世之痛正离人们而去,渐渐隐没在时间深处。敦彝堂的意义是非凡的。在我看来,其在我市建筑和民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对研究瑞昌采茶戏的历史流变都不无裨益。瑞昌采茶戏受过安徽黄梅戏的营养和润泽,敦彝堂呈现出的浓郁徽居气息,或能解开这朵“赣地奇葩”的许多未解之谜。
阅读敦彝堂,就是阅读读一段历史。人们发现,在审美取向和工艺技法上,敦彝堂与传统瑞昌剪纸多有同工之妙。不仅如此,整个民居的装饰工艺,大量吸收了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的营养,如诸葛、八仙、哪吒、白蛇、武松等等。如此众多人物故事的运用,在民居建筑中是不多见的。另外,敦彝堂采用本地出产的红砂石作为石雕材料,也是其建筑风格的一大特色。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这些存留的红砂石雕刻依旧栩栩如生、风采宛然。
离开敦彝堂的时候,雨还未停,村前那条河水潺潺流淌,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烟雨中,垄畈间成片的油菜正酝酿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花事,远处山头的雾霭也在不停地萦绕和流动。诸物在动,只有身后的敦彝堂静立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