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十字教堂的祷告声湮灭在天际,似乎在祭奠拜占庭帝国的消逝。
徜徉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巷尾中,不由想起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学家帕慕克。
当众人都沉湎于伊斯坦布尔往昔的辉煌,用极其绚丽的画作或是文字书写着这座城市往昔的辉煌时,唯有帕慕克用极其平实的语言,不加任何修饰的黑白照给人们展示了这座古老城市的真实。
真实感,生来就是为了呈现事物的原本面貌,之于帕慕克,则是以最冷峻的镜头审视着这座自己所钟爱的城市。
遥想当年,伊斯坦布尔被投射了多少的信仰。奥斯曼帝国建立的那一刻,土耳其人向全世界宣布了他们的至高荣耀。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描述伊斯坦布尔的作品总是充斥着一种虚无感。眷念故土的人们不愿承认帝国的逝去,因而尝试着用最后的执着去挽留一些什么。一如梅林画笔下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工笔细细勾勒,画面宁静祥和,借助伊斯坦布尔无限可能的地理和建筑,或许他为我们所呈现的早已不是最本真的城市,而是如梦境般美好的天堂。美则美矣,却终将彩云易散琉璃碎。
幸而,帕慕克终究是帕慕克。
珍贵的黑白影像照片折射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犄角旮旯,展现这座城市悠久历史余韵的同时,他也没有刻意避开土耳其战败后伊斯坦布尔的落魄,与一代人新的颓唐。遍布在城市中的嶙峋的了怪石,坍圮建筑,穷人区的孩子们眼中的疑惑迷茫,淋漓尽致的反映了伊斯坦布尔的“呼愁”文化,而这种写实主义的复调书写,虽然让我们为之叹惋却更加让人到这座城市近在咫尺的真实感。他以自己成长轨迹为线,有意无意的穿插了这座城市人们新一轮的爱与恨。
是以,那出现在童年黑白记忆中的巨大的奥斯曼纪念碑、现代化的加拉塔大桥、泥泞的街道和摇摇欲坠的老旧木宅,与看上去完美无缺的画作相比,或许能更真实的展现一座城市的现存的价值。
然而,彳亍于荒草漫芜的现实社会,我们却不得不悲哀的发现,在不知不觉中,真实感已经离我们咫尺天涯。我们的城市或是被闪烁的霓虹灯充斥,或是大刀阔斧的推倒重建,而原本属于我们、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早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徘徊在城市的十字路口,却恍若梦境。
吾愿当代的文学家们都秉持着一颗真实的心灵,用笔尖的文字谱写一页页饱含赤诚的历史。
再次注目黄昏之时的伊斯坦布尔,整个城市已经被夕阳的余晖所浸染。透过泛黄的城墙,一切都显得更加真实,像极了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