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石大文苑 > 正文
少年维特之烦恼自杀悲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02 08:21:41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维特性格天真烂漫,人类解放和个性自由是他永恒的追求。在大多数人向往都市的时候,维特向往安静闲逸的乡村田园生活,他经常徜徉在美妙和谐的田园风光中,流连于秀丽的山水之间,和朴实的乡民谈话,感受温馨质朴的民风。他也很喜欢和稚嫩的儿童一起玩耍,在天真烂漫的童趣中领悟到生命的纯洁之美,他崇尚内心的独立,从不为所谓的功名利禄所羁绊,从不掩饰自己的爱好憎恶。他蔑视世俗的森严等级制度,坚守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他推崇言行真善,鄙视世事圆滑。维特歌颂自然,反对专制制度,反对社会黑暗。维特的所向往的正是人的自然本性都得到发展的“自然人道主义”。然而在18 世纪中叶,德国仍然处于封建割据、经济落后的状态下,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濒临瓦解,封建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封建陋习根深蒂固,封建贵族专横跋扈。封建势力对人性的压迫,使得维特的“自然人道主义”这颗稚嫩的幼苗无法安然成长,维特所代表的软弱的新兴资产阶级在专横跋扈的贵族势力面前显得软弱无力。歌德笔下的维特自杀式悲剧正是一个觉醒中的知识青年要求自我发展、追求快乐,这个结局是个性自由的新兴思想与封建专制制度矛盾冲突不可调和的必然结果,是维特厌恶现实的无奈之举又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最后抵抗。

此外维特悲剧还源于维特事业上的挫折,维特是一个才华横溢,满腔抱负的青年才俊。虽然出身于地位低下的市民阶层,但他却不甘于平庸的命运,希望通过自己的才智拼搏出一片天地。为了从毫无希望的爱情中挣扎出来,维特投身于事业之中。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所预料的那样发展。他在一个公使馆里任职,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一展自己的才华。但是社会风貌并未改变,社会习俗依然鄙陋,所有的人都拘泥刻板,处处因循守旧,虚情假意。即使在这种环境下维特始终不能违背自己崇高的心灵和社会同流合污。他痛苦,反感,悲伤,迷茫。他看别人不顺眼,别人同样看他不顺眼。维特在公使馆中提出的立义异常新奇,这使得公使馆馆长对维特十分反感。维特同时也觉得公使馆里的人个个精神贫乏,空虚无聊,虚伪奸诈,于是他气愤地离开了公使馆。他非离开此地不可,思想偏激的他与这份差事一点也不符合。更为可气的是,他在伯爵府上吃饭,他遭受了各路人的白眼。就连冯小姐的姑妈,一个落魄的贵族的老太也对他极为鄙视,和他同阶级的市民也嘲笑他。所有的这些嘲讽与白眼遏制住了维特的喉咙,使他差一点窒息。他在事业上注定是失败了。爱情的失落,才华的压抑,污浊的环境使闷闷不快的爱情在问题的心里扎根越来越深,渐渐占据了他的全部身心。这颗本来率真坦诚,孤傲敏感的心灵在现实世界中碰撞的支离破碎。他曾在苦闷彷徨中竭力挣扎,他努力的追求爱情,他渴望事业上的成功,他企图用自己的才能创造才一片自己的新天地。然而,与他格格不入的世界吞噬了他全部天赋的力量,最后只剩下心灵的孤独与精神的疲惫,他对自己的人生,对所向往的爱情,对庸俗的社会与事业彻底失望,甚至于绝望,最后在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中毁灭自己,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维特爱情不仅仅是对歌德真实生活中与夏绿蒂爱情的直接陈述,更是对隐藏在爱情悲剧之后的封建社会陋习的批判与揭露。维特之死表面上好似“沧海一粟”,深入其内却是汹涌的轩然大波。在一次乡村舞会上维特认识了一位漂亮的小姐夏绿蒂,她有着迷人的外表,优美的舞姿,慈爱的心灵。维特对她一见钟情,在维特心中,绿蒂是那么的聪明,却又那么的单纯;她是那么的坚毅,却又那么善良;她是那么勤谨,却又那么的娴静;她是那么的见解超俗,却又那么的不张扬。维特在她身上看到了在荒淫残暴的贵族社会和庸俗的小市民生活中难以看到的品质,遂彼此产生了共鸣。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一起欣赏来自荷马的诗。维特在绿蒂身上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然而,正当维特体内爱情能力如同火山喷发前的岩浆汹涌澎湃,爆发着无限的激情与能量时,绿蒂却没有勇气摆脱封建礼俗的束缚,做回了阿尔伯特的贤妻。维特的爱情顿时成了泡影,成了一场悲剧。

显然,落后的封建礼法制度和传统的社会习俗是维特爱情悲剧的重大成因。首先,绿蒂已先由母亲许配给阿尔伯特,在维特爱上绿蒂之时,她已经算得上是一位有夫之妇。维特就是爱情的第三者。其次,在绿蒂方面,迫于生活实际的需要,她认为工作稳定的阿尔伯特要比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维特可靠得多。再次,封建道德压抑人的自由秉性,绿蒂不敢放任自己。在那个充满陈规陋习、压抑人性的年代,绿蒂始终没有跨出关键的一步,维特的爱情注定不能成功。维特在爱情破碎的同时也失掉了纯真美好的人生,正如春树变成了病树,加速了他的死亡之路。

所以说,如果简单把小说概括为“维特追求绿蒂失败而自杀的爱情故事”,即不能将维特自杀的悲剧简单粗暴概括为爱情悲剧,它是维特自身性格因素及时代背景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失败的爱情仅仅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作者:肖文凤 来自:文法学院  责任编辑:李杰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