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6日,学校获批服务山东重点建设专项——特种燃料研发与检测中心,申请总经费4.6亿元,首批批复经费8240万元,创学校服务山东项目历史新高。项目聚焦高端化学品和特种燃料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解决相关“卡脖子”技术难题,联合相关企业开展跨界协同创新,负责人是化学工程学院杨朝合教授。“‘教师’二字是对我职业生涯最好的注解”,杨朝合教授坚持科研创新,是科研团队的“领航者”;坚持科教融合,是教学一线改革实践的“探索者”;坚持担当奉献,做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和表率。
任教三十载,做青年的筑梦人
作为一名教师,杨朝合始终没有脱离教学一线。他担任院长时需要处理许多事务,但他依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任教34年,他先后主讲了《储运油料学》《催化原理》等多门课程,主编教材2部。
“他用石油工业的加工过程,精彩诠释着‘三传一反’的基本原理,听他的课总是给人一种学过的‘死知识’突然都活起来的感觉。”课程团队成员陈小博老师介绍,杨朝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会将学科基础课的知识融会贯通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他会将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分享给学生,培养学生知识素养,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闫昊谈道:“在我读博的时候,遇到困惑我就会去找杨老师请教。在未来发展方向上,杨老师总是能够站在我的角度上,给出前瞻性的建议。他不仅是我学术上的导师,也是我的朋友,更是我成长道路上的筑梦人。”
不仅如此,杨朝合还把科技竞赛引入课程教学,用科技竞赛作为生动案例解释复杂难懂的学术问题,将科技竞赛作为动手实践的载体,让学生不断学习、提升,培养创新能力。“学生要全面发展,而不是越学越窄,在专攻本专业的同时,也应该多去了解其他领域,这样才有机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杨朝合常将竞赛与自己所教的《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紧密结合,学生们也在参赛过程中深化了课程学习。“杨老师将电池设计、碘钟拟合这些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运用在比赛、实践中,还同时锻炼了我们数据分析处理、海报讲解表达、团队合作分工等各方面的能力。”刘煦参与了第二届中国大学生Chem-E-Car竞赛,受益于杨老师科教融合育人教育方式,斩获了第十届世界化工大会Chem-E-Car最佳学生海报奖等众多荣誉。
“杨老师平时公务繁忙,很少有休息的时间,但是我们上课的作业他都会一份一份认真地修改、批注、纠错,杨老师这样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十分感慨。”学生宋钊宁对杨朝合的课堂印象深刻。他的办公室里总会有学生来问问题,向对家里的长辈一样倾诉。他对学生非常和蔼可亲,无论是经常见面的硕士博士生,还是来找他倾诉烦恼的大一新生,都会微笑着和学生交谈,耐心地倾听后,给出合适的建议。
守正出奇,做科教融合的领航人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杨朝合从始至终保持对国家能源化工行业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脚踏实地做实事,摒弃形式主义,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认准了的事就坚持做下去。”杨朝合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行业领域学术影响力,研发了一批重质油高效转化与优化利用重大关键技术。在重质油化学研究方面,揭示了重质油转化过程中相分离现象的影响因素;在多相流化反应工程基础研究方面,建立了快速复杂反应体系反应规律的研究新方法;揭示了催化裂化工艺过程反应历程的本质,成功开发一系列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在地沟油和生物质的清洁加工技术研究方面与荷兰壳牌等国际大型石化公司的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化工领域的研究,大部分是靠集体的力量,团结协作,才能发挥集体的威力。”杨朝合特别重视团队建设,告诫师生要抛开自己的私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促进课题组和谐发展,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甘于奉献、团结协作的科研素质。
杨朝合是催化反应工程科研团队的负责人,也是青年师生科研工作的“引路人”。他看重科研创新性与行业前瞻性,乐于分享在自己领域中的新想法、新发现,也乐于支持青年师生的想法和工作。“每次汇报,他都耐心地听我们讲完工作和感受,然后针对每个人不同的困惑,用实例来开导我们,给年轻人充分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去学习成长。”青年教师赵辉谈到,杨朝合给予每位团队成员自由创新的空间,鼓励跨领域的合作,同时因材施教为团队成员的研究工作指点迷津。
三十多年来,杨朝合秉持“守正出奇、同心致远”的团队精神,以石油化工为特色,服务国家战略,聚焦行业亟需,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多项,公开发表论文40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3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先后被聘为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智库首批专家-高端化工产业智库专家。
担当奉献,架起校企之间的一座桥
作为前任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杨朝合常说,在位谋政,要乐于奉献。他勇于担当作为,任劳任怨,时时体现一个党员干部的带头和表率作用。
杨朝合重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服务地方发展。任化工学院院长期间,杨朝合积极服务山东,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大大促进校地融合,同山东京博集团、清源石化、明月海藻等30余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共建实习基地、实验室等。
在化工专业建设过程中,作为山东省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主动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推动山东省化工类专业建设,助力全省各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数量从原有的2个增长为7个。“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岛惠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功在1992年本科毕业后,进入国企单位工作八年。他重返母校,师从杨朝合、张建芳,期间从石油炼化行业的土壤和水污染中发现商机,打造了世界上第一条FCC废催化剂“元素分解”生产线,实现了废催化剂的完全资源化循环利用处置。张新功后被聘任为化学工程学院校外辅导员。
三十多年来,从普通教师到学院院长,杨朝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他带队走进宿舍迎接大一新生,看望慰问寒暑假留校学生,参加主题班会,为学生讲思政课、讲党课。他明白只有走进学生心里,才能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