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实践新闻 >> 科技支农 >> 正文

 

土地流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暑期下乡调研

 

作者:李红 周艳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3日 22:08:22  点击数:

----------------------------------------------------------------------------------------------------------

面临土地流转的浪潮,百姓的态度是怎样的?土地流转又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带着这样一系列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探路者”实践队再次走近胶州市李哥庄镇进行关于土地流转的调研,他们将在去年了解了现状的基础上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真实农村

实践队选择青岛市胶州市李哥庄镇作为实践地点。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六名实践队员到达李哥庄镇,稍作休整之后便向第一站——河荣村出发,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农民交流土地流转的具体内容。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我们离不开土地。”

农民大叔和大妈在田间地头对队员们讲述他们与土地的故事。

据了解,他们的土地是从别人手里租来的,开垦之后种上农作物。凭借种植蔬菜,他们平均一年的收入接近一万元。“我们村每户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土地了,每人差不多一分六厘。”当地村民这样说到。现在,河荣村的土地已经交付集体,由村委会集体耕作,然后给予每户补助。每户只用自留一块菜园,种一些应季的瓜果。没有了较长周期的农作物耕种,村民可以外出工作,或者在村企业里就职。

多种形式调研,了解生活现状

调研的第二天,探路者实践队来到了胶州市土地流转代表村---纪家庄,采取政府座谈、走访等形式进行调研。

实践队首先来到纪家庄村委会,“现在村里的生活可好啦,土地都给大队来种,村里年轻的都放心的去上班,上了年纪的就在家里看孩子,每到晚上,村里广场上都聚集一群人跳广场舞,场面可壮观啦!”村委会大妈向实践队大妈说道,脸上不时洋溢着笑容。从大妈的口中他们还了解到村里政府每年给村里的老人2000元/人的补助。

从村委会出来,实践队又沿街采访了几位聊天的大妈。“现在村里都没地了,但每年都能从村委会那里领钱、领米或其他的粮食。”一位大妈向询问的实践队队员说道。土地流转以来,村民不仅收入大大提高,而且生活也相对轻松,身体也渐渐硬朗起来。就像王奶奶说的那样,“不用像过去一样,天天被捆在地里,平时就玩玩扑克,接送小孙子,只用偶尔给菜园浇浇水,别提多舒服啦!”

虚心观察请教,探索丰收秘诀

在调查过程中,实践队的队员发现李哥庄镇的土地多为沙土,加之气候原因缺水严重,造成该地的土地干结贫瘠。面对这种情况,队员们又开始寻找村民的应对技巧。

经过观察研究,实践队队员了解到当地村民的因地制宜策略。王家庄的土地上种植了黄瓜,西红柿,茄子,芸豆等蔬菜,而大片土地则是用来大规模种植黍和玉米。小块儿的菜园是农民自己所有的,种菜所需的水一部分是从家里挑过来另一部分则是依靠抽取地下水来灌溉。而大规模种植黍和玉米的同时,大家积极修筑水道来解决缺水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规模种植,从而提高效率降低了成本。

此次调研活动旨在使大学生深入农村,了解民生,亲身感受在国家土地政策之下农民的生活现状。而事实也证明,土地流转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实惠。



责任编辑:青协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网站维护:新闻网 Email:netnews@upc.edu.cn

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鲁ICP备0504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