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石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石大 > 正文
中国矿业报:科技兴油长征路上的奋进者
发布时间:2019-12-10 00:18:45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王启民讲座现场

为石油而生的“石油之子”,为大庆油田连续二十七载保产稳产提供科技支撑的“新铁人”,他就是“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956级校友王启民。

矢志不渝的“石油之子”

1937年9月26日,王启民出生于浙江湖州,中学就读于当地的重点中学——湖州中学。考大学时,同学们报考的志愿都是热门专业,他偏偏选了一个冷门——石油地质。“我是个笨人,聪明人都去学热门专业了,剩下冷门的没人愿意学,那我就去学吧,如果都没有人学,那国家的石油工业还怎么建设?”王启民如是说。

1956年,王启民如愿被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石油地质专业录取。当时,教王启民专业课的老师是国内地质学界的泰斗冯增昭教授,冯增昭教授除了传授学生们专业知识外,还经常带学生们去野外进行地质考察。“冯老师经常告诫我们,地质工作者一定要形成‘艰苦奋斗’的思想和作风,要能吃苦,要锻炼好体魄。”王启民回忆起求学时的情景依然非常感激冯增昭老师的教导。

1959年,东北松辽平原发现大油田,由于恰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此处发现的油田便被命名为大庆油田。发现大庆油田的消息令北京石油学院师生备受鼓舞,王启民更是激动万分,他觉得自己的所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心也飘向了那片广袤的土地。1960年大庆油田投入开发,北京石油学院组织师生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王启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1960年4月,大庆拉开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尚未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王启民作为实习生,在葡四井试油队当技术员。当时条件非常艰苦,茫茫草原上没有住房,只有一个个的“干打垒”。“当时,几万会战职工住地窨子、啃窝窝头,人拉肩扛、爬冰卧雪也要为国家找油。”王启民被这种战天斗地的场景感染着,被“铁人精神”激励着,与工人们一起不分白天黑夜地搞会战,搜集资料和数据。生活工作条件的极端恶劣令王启民患上了风湿病,但他仍然严格要求自己,全身心地扑到会战中。1960年底,大庆油田表彰先进工作者,王启民成为惟一一个被评为三级红旗手的实习生。

也许是上天注定的一种缘分,参加会战期间,王启民得知大庆油田的发现日期为1959年9月26日,与自己的生日竟然是同一天,这令王启民有了更加强烈的使命感。“我为石油而生,为祖国找石油、献石油是我坚定不移的信念。”在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下,1961年8月,刚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王启民便毅然重返大庆油田,立志为祖国的石油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

奉献创新的“新铁人”

1961年,王启民带着满腔热血来到大庆油田,开始了攀登油田开发科技高峰的艰辛征程。当时,大庆油田正经历着极端艰难的创业时期,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根本开发不了这种复杂的大油田。刚刚分到油田地质指挥所的王启民和同事们拟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莫看毛头小伙子”,下联是“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是“闯将在此”。他把“闯”字中的“马”写得大大的,突破了“门框”。带着这股闯劲,王启民一次次突破油田开发的“门框”,挑战油田开发极限,助推大庆油田创造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奇迹。

1964年,大庆油田出现了“注水三年,水淹一半,采出程度5%”的严重局面。王启民受命搞注水开发试验,带领试验小组在艰苦的环境下奋战3000多个日夜,逐井取样化验,成功确立了“高效注水开采方法”,这一方法一举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

20世纪70年代,王启民与他的团队在大庆油田的地层夹缝里、在油和水之间,摸索了整整10年,采集、分析了1000多万个数据,创造出“分层开采,接替稳产”的新模式,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他们不仅保持了试验区中含水期的高产稳产,而且绘制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套试验区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摸清了油水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情况,揭示了油田不同含水期开采的基本规律和稳产办法。这是大庆油田第一个5000万吨稳产目标确立并实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原油5030万吨,跨入了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纪元。

20世纪80年代初大庆在稳产10年后,逐步进入高含水期,如何实现5000万吨稳产再10年的目标,是油田人面临的重大课题。“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不服输的王启民又开始闯入油田开发“禁区”。他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把目光瞄准了只有几十厘米厚、油斑油迹为絮状的表外储层,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不能开采的禁区”。历经7年的反复实践,通过对1500多口井地质解剖、分析,4个试验区45口井的试油、试采,终于他成功摸索出一套“薄差层”开发技术。

此后,王启民又突破了多个油田技术开发重要关口。1995年,王启民主导的“稳油控水”战略,获经济效益150多亿元,为大庆油田实现持续高产高效开发做出重要贡献,1996年,“稳油控水”系统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0年以后,他创新合作方式,研制出能适应油田污水配置的超高分子量聚合物。到2002年,大庆油田实现年产5000万吨,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的奇迹。

几十年来,在大庆油田技术开发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留下了王启民奋斗拼搏的身影。他先后主持了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和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9项。1997年1月,王启民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

长期高强度野外作业,让王启民这个曾经的国家三级运动员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对此,王启民无怨无悔,“祖国培养了我、油田造就了我,我应该用一个又一个科技成果反哺深爱的石油事业和祖国母亲。”

退而不休的“人民楷模”

“虽然我头发白了,岗位退了,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没有改,宁肯把心血熬干,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誓言没有变。”2019年9月26日,在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庆祝大会上,王启民受邀发言,这一天也恰好是王启民83岁生日。他的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也激励了台下的后辈们。

三天之后,王启民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接受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发的“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奖章。面对媒体的采访,王启民谦逊地说:“荣誉虽然颁给我个人,但我只是千千万万石油工作者中的一个代表,荣誉属于整个大庆油田,属于全体石油人。”

王启民在不断取得科技突破的同时,也收获了诸多荣誉——“人民楷模”“改革先锋”“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王启民从没有想过要躺在功劳簿上歇一歇,正式退休以来,他依旧照常上班,仍充满激情地在油田开发技术前沿艰辛探索,他说:“我要发挥自己的余热,要为年轻科研人员成长当好人梯。”

王启民坚信,科技是油田发展的命脉,而创新需要更多科技人才。早在1997年,王启民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首届“铁人科技成就奖”金奖,他将得到的1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作为铁人人才奖励基金,支持和帮助油田科技人才成长。多年来,王启民把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把多年积累的科研资料与大家分享。他指导年轻人写科研论文、解答他们的疑问,总是有求必应、不厌其烦。

“家国同心、艰苦奋斗、惟真惟实、追求卓越,这是我们的石大精神。”王启民笑着说,“我讲的这些与我们的石大精神是一致的,我这一生也一直在践行着石大精神。”

六十载石油生涯,王启民与油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次次跳进“高科技的泥浆地”,在科技兴油的长征路上前行。他是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践行者、弘扬者,也是石大精神的践行者、引领者。而他奉献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成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石大精神的一部分,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弘扬。

作者:代海燕

中国矿业报(2019年12月10日)

相关链接:中国矿业报:科技兴油长征路上的奋进者

【 作者:代海燕 来自:中国矿业报  责任编辑:王宇鹏 审核:】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