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研学营

第三届“发现:齐鲁文化&台湾文化”海峡两岸大学生研学营结营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8日 21:22 作者:

38859

研学营成员在台湾义守大学创新创业大赛参观。刘积舜 摄

3EE77

研学营成员参观台湾大学校史馆。刘积舜 摄

3D111

研学营成员在台湾大学傅斯年雕像前听工作介绍。刘积舜 摄

“海峡两岸传文脉,华夏同宗共纪元!”12月21日,台湾辅仁大学管理学院雕塑前,树木苍翠、凉风习习,来自海峡两岸的13名青年大学生录制纪念视频时,发出了他们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研学营的共同心声。

12月16日至22日,以“发现:齐鲁文化&台湾文化”为主题的研学营在台湾的台北、高雄、台东等地举行,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成功大学、义守大学等7所高校的20多名师生参加。营员们通过高校参访、文化讲座、新闻调查、主题体验等形式,追溯民族历史、传承中华文化、碰撞交流思想、谋求共同进步。

走进名校,交融青年发展理念

研学期间,营员们先后参访了台湾的6所高校。

在台湾大学博物馆傅斯年塑像前,青年学生一起聆听傅斯年老校长的治学故事。“一天只有21小时,其余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傅斯年先生的名言以及“傅钟”在校园里回荡的浑厚声音深深震撼着青年学子。

在清华园校门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卢赟与新竹清华大学的吴文秀一起追溯清华大学的校史:“我们中国石油大学1953年建校时,就是由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组建而成的。”一脉相承,同宗同源。青年学生穿过一株株梅树拾级而上,来到蒋梦麟撰写墓志铭的墓园和月涵亭,向安葬于此的梅贻琦先生致敬。

在成功大学的大榕树下、在成功湖畔,两岸青年一起打开印有此次研学营LOGO的营旗合影。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王雨欣向大家介绍营旗的寓意:“这座山就是山东的‘山’,也是泰山的轮廓,还有孔圣人的像。‘山’与台湾地图交相辉映,希望两岸青年代表的齐鲁文化和台湾文化互相融合。”

在高苑科技大学,两岸青年一起交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到在学校实习基地实习、到工厂开展实训的实践教学、组建人文素养班的教育理念与高苑科技大学“科技与人文并重、学术与产业结合”办学理念的异同。

在义守大学创新专题竞赛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大学生对“一触即发”团队的环保灵敏家用触控面板的原理和创新点进行了深入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借鉴,两岸青年学生并对各自高校对科技项目的立项流程、研发推广等程序进行了对比。

在辅仁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邱杉杉和张文都遇到了来这里半年做交换生的同学。“知识体系可能很多是类似的,但是在学习理念和方式都有很大的收获。”在管理学院做交换生的崔继一从学校南门走到北侧的一路上都在谈自己的收获。

同样在管理学院做交换生的许照慧也表示受益匪浅:“我观察也感受到了很多东西,在不断汲取的过程中兼容并包,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你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在你们的学校,也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全世界。”高苑科技大学工程系教授张伟哲在文化报告后语重心长寄语两岸青年,他希望青年学生拥有开阔的胸襟,把目光放长远,并把握住机会,勇敢追逐梦想。

对于研学营成员刘一婧来说,这次两岸学习理念交流与碰撞使她受益良多:“很多学习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都是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的,老师们中肯的建议、交换生们真诚的分享完全打开了我的思维。”

刘一婧的观点得到辅仁大学企业管理学系教授杨长林的高度赞赏:“很多东西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只有真正去当地交流、学习、亲身体验你才能明白。”他建议青年学生不要把眼光停留在我们中国,要培养国际化思维,走出国门,学习各个国家多样的文化。

“短短半天的参访,不足以让我们慢慢去发现这些学校的韵味,但这里的文化氛围带给了我们很多触动,它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是无法抹去的。”研学营成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马宁表示。

追溯历史,探寻宝岛台湾文化

“我是学材料的,这个原理我知道!”在花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学营成员张文主动担任起了“讲解员”,用自己的专业领域,向其他同学对“蓝晒工艺”进行了“科普”。

探寻台湾传统和现代文化是此次研学营的一个重要任务。不仅仅前往名校,感受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历史和教育理念,研学营还前往台湾孔庙感受传统文化,这里也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湾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恢弘庄严的古代宫殿式屋宇,红色的砖墙,古声古色的琉璃瓦使得王雨欣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山东曲阜,“这里的每一个物件都让我更加确定,海峡两岸的传统文化是同宗同源的。”

同样让研学营成员们无比熟悉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研学营成员邱杉杉都渴望了解地清清楚楚,在她看来,每一件珍品背后蕴藏的令人称奇的历史都值得被记住,因为这体现了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这算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吧!”

从北纬35°的青岛到北纬25°的台北,从零下5摄氏度的青岛西海岸到28摄氏度南回归线的东海岸,从左手边遥望台湾海峡、右手边仰望中央山脉到左手边依傍中央山脉、右手边拥抱太平洋……营员们飞越台湾海峡,行程1000多公里,饱览了小学课本上熟知的日月潭,纵观了南迴公路的惊险。

“祖国河山大美,现代文创令人惊叹。无愧‘宝岛’二字。”学习建筑、喜好设计、痴迷摄影的卢赟对台湾的传统文化、壮美风光和现代文创赞不绝口,他在机场托着电脑告诉大家,“我拍了6个G、1000多张图片。文化就是记忆,值得慢慢去体味”

一脉传承,两岸青年友谊绵长

“能在台湾见到你们太开心了!”12月18日,台湾孔庙门前,早已等候多时的嘉南药理大学的许郡庭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王雨欣紧紧拥抱在一起,一旁的林暐智与卢赟也紧紧拥抱、热泪盈眶。五个月前的7月26日,4位同为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研学营成员的两岸青年,一起前往山东曲阜孔府拜谒孔圣人。

第三届研学营前一周,参加第一届研学营的台湾大学周书圣便为营员们做天气攻略,叮嘱注意事项,准备交流内容。“2017年去大陆受到了石油大学小伙伴们热情细心的款待,这次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台湾青年的热情。”

在辅仁大学,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研学营营员谢莹缇和叶怀玟与远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唐铭爽进行了微信视频连线。因为考试,唐铭爽没能赴台湾,但是她一路上让王雨欣通过视频连线,了解研学营的“一言一行”,并且多次向研学营表示,“我今年已经预定明年的入营资格了。”

海峡两岸大学生研学营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2017年7月发起并主办,先后在山东、台湾分别举行。两年来已有来自海峡两岸10所高校的60多名师生参加,促进了两岸青年学生的友谊和交流。

“我们一起经历思想的交流交融,在文化之旅中享受齐鲁文化的洗礼,用眼睛去看,用笔去记录,用相机去定格,用心去感受两岸青年学生追求进步的拳拳之心。”第一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研学营成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靳雅萱对一年前的活动还记忆犹新,她一直与台湾小伙伴保持着微信联系。

台湾青年、参加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研学学营的林宜萱则有更多文化上的收获:“以前了解齐鲁文化更多是通过书本,真正来到了山东,才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带来的震撼。”

“亲身体验带给我的震撼远超书本,海峡两岸青年的友谊更让我感动。”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研学营营员王雨欣许下期待,“多行走,打开视野,拥抱世界。”

“我们一定还会见面的!”离别之际,海峡两岸青年学子互相拥抱,许下约定,荡起友谊的小船。

通讯员:刘积舜 于美霞 周小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