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合作交流深度拓展

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对外合作交流深度拓展。学校进行前瞻性布局,提出了“党建统领、改革先行、优化布局、合作发展”的发展战略和“依托行业、服务山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路径,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工作理念,以国家能源战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战略支点,大力推进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不断巩固、拓展、深化国内合作共建,在服务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提升核心能力,树立石大品牌,做出石大贡献。学校坚持开放发展战略,继续构建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实施国际校园计划,结合学科发展布局,围绕人才国际化、师资国际化、科研国际化等,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聚焦国家战略,提升核心能力

学校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把握学科发展动向及社会需求,关注大项目,搭建大平台,培养大团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与山东省、青岛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兖矿集团)、中国科学院多家研究所等88家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依托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动合作取得实效,为学校获得各类经费近4亿元,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声誉得到大幅提升。

学校聚焦于国家能源战略,着重加强智库建设与战略研究,建立了能源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围绕能源领域开展战略研究。学校牵头开展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研究,形成了《我国能源消费趋势及未来对策》咨询报告,并呈报国务院参阅;作为唯一参与的高校,支撑了《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9)》的编写并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签署协议共建测井企校协同创新联合体,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解决行业重大技术难题;围绕服务黄河国家战略,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建设。

学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聚焦学科前沿领域。在强化油气优势学科专业的同时,加强海洋、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拓展学科。实施深层、深水、非常规油气政校企协同攻坚计划,加强传统能源学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并组建“石油+X”多学科融合的研究团队。

服务区域发展,加速校地企融合

学校立足能源学科优势和特色,与政府、企业开展科研攻关、平台共建、人才联合培养、资源共享等合作,致力于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学校独立承担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2.45亿元科研专项,为中国石油集团深层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进行技术攻坚,是中国石油集团设立的高校独立承担的单项经费最大的科研项目。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投入0.5亿元与学校共建“四川盆地研究中心”,重点围绕四川盆地油气地质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

我校主持承担了中国科学院、三大石油公司一系列战略咨询项目,专门成立了服务山东办公室,统筹推进全校服务山东工作,制定实施了服务山东行动计划、服务青岛行动计划,获批总经费4.6亿元的驻鲁部属高校“十四五”服务山东重点建设项目。与山东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共建山东省公共机构节能研究培训基地,开展公共机构节能、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为山东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建成了应急管理部安全监管监察学院(青岛),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与中国科学院3个研究所达成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累计为石油石化企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培训25万余人次,为省内600多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2600余项。

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七〇四所共建海洋资源与信息工程高等研究院,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与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中海油全球战略硕士班”,联合培养国家海外战略紧缺人才。

学校聚焦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重点,与青岛市人民政府、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大连东软控股公司、海信集团签署协议五方共建青岛软件学院,并成为首批入选建设名单的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青岛软件学院将服务青岛市软件产业发展,建设工业互联网人才和科技高地,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软件人才。与山东能源集团(兖矿集团)共建新能源学院和研究院,开创性地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为更好地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人才和技术支撑。

学校引导广大教师结合自身专业走出校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朱珊团队翻译的英文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在20多个国家出版,第一时间将中国的战“疫”经验传递给全世界;安全环保与节能技术中心教师赴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现场调查,为事故原因调查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获得应急管理部表彰。

强化校地企协同,赢得社会支持

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提升人才和科技服务地方和行业的能力,用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广泛支持。教育部与山东省对我校进行重点共建,山东省按照1∶1配套“双一流”建设经费,支持学校服务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与青岛市、东营市、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合作共建,青岛市给予学科建设经费5年共不低于1亿元,支持学校服务青岛重点产业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区划拨1062亩土地支持学校建设古镇口校区,拓展办学空间;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投入2.2亿元,支持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山东能源集团(兖矿集团)投入0.95亿元与学校共建新能源学院,支持学校在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化工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及成果转化。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山东省、青岛市支持学校的非竞争性拨款是“十三五”前拨款总额的15倍。

学校发挥董事会、校友会、基金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不断拓宽吸引优质办学资源的渠道,建立了多元筹资、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注册成立“中国石油大学校友会”,关注支持校友成长,加强学校联通社会的能力,凝聚广大校友的磅礴力量,引导校友对接社会资源,参与学校发展建设,扩展校友联络社会的网络,连接更多企业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将校友的智力、财力、文化、信息以及社会影响力等资源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筹资工作中。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着力筹措办学资金,吸引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发展。基金会获评山东省社会组织4A基金会,连续5年获评“中基透明指数”A+等级,入选FTI2021大学基金会透明度榜单(全国54家入选)。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募集资金7000余万元,获得教育部财政配比资金3600余万元,接收实验设备及软件价值超过1.1亿元,对学校改善教学设施、提高办学水平、推进科学研究、引进高层次人才产生了积极作用。


拓宽国际合作交流空间,推进国外优质资源引进

新增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等海外合作伙伴66个,新签署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合作协议139项。与美、加、澳、俄、英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212所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校先后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2017)、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2018)、泰中教育联盟(2020)等国际联盟平台;作为“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创始成员之一,我校承办2018第九届中欧工程教育联盟研讨会,巩固了与中欧工程教育联盟欧方各成员高校的实质合作关系;承办2021第七届中日教育交流会;承办2022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学术研讨会,并获批担任2023—2024年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第七届轮值中方主席单位;通过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合作,成为欧盟伊拉斯莫斯(Erasmus)奖学金计划资助院校;获批山东省与加拿大、山东省与“一带一路”俄语区国家2个交流合作研究中心。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建设成效突出,先后建成7个校级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获批科技部中国-沙特石油能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搭建10多个校级海外专业实习和文化交流基地。

聘请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53名海外专家来校讲学、科研合作等,其中长期外籍专家130余名。学校设立国际合作交流基金,培育国家级引智计划,资助校级重点引智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引智效果。“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取得突破。新增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位居同类院校前列。1项目获批进入“111计划2.0”。累计获批海外名师计划、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等国家级外国文教专家项目72项、省级外国专家项目3项。4名外专获批外专千人计划。获批3项“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多位专家荣获国家和山东省荣誉称号。

开展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提升国际学术交流水平

各类学生出国(境)交流项目先后派出近4300名学生赴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大学,进行攻读学位、联合培养、学术交流、课程研修及专业实习。获批19个国家公派项目,其中12个为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位居全国前列,6个促进俄乌白项目,1个国别区域问题研究项目,累计共派出各类公派学生785人。

为拓展大学生国际视野和第二校园经历,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30余所国外大学合作开展了48个“2+2”、“3+2”、“1+1”联培项目,累计派出学生146人。通过专业实习、文化交流、学科竞赛、国际会议、暑期学校等线上及线下项目,共派出学生1367名。“本科生国际交流基金”项目的开展,开拓了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带动了校际合作项目实质对接和学术交流。学生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进入国外知名大学深造学生数激增,获SPE亚太地区Petro Bowl国际石油知识竞赛冠军1次、亚军2次。研究生马搏、吕健赴非洲创业,并分别于2018、2019年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

派出941人分赴近70个国家(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等进行学术访问、学术交流、搭建平台等,其中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法国等八个国家人员比例近70%。学术团队参加学术会议763人、学术研讨178人。87名国家公派、1名省公派和8名自费研修学者在外进行6个月以上的研修学习。疫情期间,94人在线参加了在22个国家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学校积极主办、承办各类国际或多边学术会议。共举办国际会议74次。自2009年至今,先后承办测井学科不同专业方向的十届新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来华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提供支撑

来华留学教育以服务国家能源和外交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为目标,以国家来华留学相关政策文件为指引,通过严把入口关,强化培养全过程管理,实现来华留学的高质量发展。学校成为全国首批27所通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试点认证的高校之一。近五年,共培养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2463人,其中学历生1518人,占比61.6%,分布于全校11个学院的38个专业。涌现出了国际杰青、王涛英才奖学金获得者、CSC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石油大学校长奖获得者等各种优秀学生。学生来自全球100个国家,作为宣讲中国故事、中国理念的友好使者,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先后与“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31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签署有50份合作协议;共建2个校际联合实验室;邀请22个“一带一路”国家600多位专家来校访学和科研合作;选派203名教职工赴3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01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访问。近五年以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留学生2370人(占招生总数96.2%)。援建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成立“东非石油技能培训中心”等4个海外培训基地。累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我国驻地企业培养培训人才1.2万余人。“叠前地震反演与油气直接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0余项关键技术在俄罗斯、乌干达、尼日利亚、伊朗等国推广应用,有效支撑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大力推进实施国际校园计划,分别推出了海外名师讲座、大学生学术交流、国际教育周国际交流活动、留学教育展等15类卫星活动。每年组织各类宣讲会近50场次,大学生创新理念分享平台活动20多场次。首届“国际教育周”以“创新培养模式,打造国际校园,开拓国际视野,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设计了全英语国际课程、专题报告、国际交流营等内容。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密苏里科技大学、阿伯丁大学、萨斯喀彻温大学等23所世界知名大学的30位专家围绕多个学科门类,为本科生开展29门全英语课程、44场专题报告、5项国际交流营活动,参与学生近10000人次。

孔子学院作为重要的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机构,积极服务于中塔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与塔吉克斯坦冶金学院共建以“汉语+职业技能”为特色的孔子学院,开设类型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类课程,满足塔吉克斯坦各界人士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需求。主动参与当地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友好、合作、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立足于服务海外中方企业人才需求,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选送技术人员到中国定向进修,学成服务于中方企业,促进中塔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合作与交流。

【作者: 来源: 责任编辑:姜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