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内外部发展形势,持续强化内涵建设,高质量完成人才培养各项目标任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

本科生教育

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以“三三三”培养体系为统领,以OBE理念为指导修订2017、2020版培养方案,加快培养方案迭代升级,重点推进精简学分、课程思政、专创融合、通专融合等六大改革,确保各项改革落地,增强新时代人才培养适应性。坚持“高点定位、打造特区、精英培养、示范领跑”的培养理念,组建荣誉学院,实施理科实验班、本研一体班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优秀人才最大化发展的“高速路”和“直通车”。

科教产教融合,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积极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新增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8个新工科专业。加强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8门课程入选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其中国家级一流课程21门,省级一流课程48门;144门课程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蒋有录教授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新增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发挥产业、学科、科研等优势,积极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和软件学院建设,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样板,获批“全国实践育人双创基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成10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和双创教育平台。

主动应变求变,强化本科教学内涵建设。聚焦“四新”建设,积极调整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加快专业升级改造步伐。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实施“全部课程上网计划”,建成“石大云课堂”和“惟真学堂”两大教学平台,新建27间智慧型、研讨型教室。实施“基础课程振兴计划”和“通识教育课程强化计划”,促进教学考一体化改革。深化校内外结合、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注重持续改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系统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针对各主要教学环节实施教学评价、教学评估、教学督导、数据监测等多元化监控措施,建立了标准制定、监控实施、信息反馈、问题改进四个监控环节的闭合循环,构建了“3443”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实现了教学质量监控全覆盖、常态化,并形成了“两主六副”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相关成果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入选全国高校教学改革优秀案例(全国共34项)。

本科教育品牌更加巩固,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经过多年改革实践,学校“以本为本”理念深入人心,人才培养质量品牌更加巩固,4项成果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独立完成2项),改革经验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次专题报道,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学生创新成果丰硕,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4710项,大创项目连续11年入选“国创计划”全国年会。2021年,在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评估排行中位列第35位,在第七届“互联网+”大赛获3金3银,金奖数量并列全国第9。毕业生离校就业率连续26年保持在90%以上,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在首轮“双一流”成效评价中人才培养位列第一档。

研究生教育

学校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顶层设计,立足三高理念,提出“两个显著提升、两个明显优化”目标,着力构建“两工程一体系”发展路径,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攀升。

研究生招生规模和质量双提升。2017年以来,学校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由2014人增加到3118人,增幅54.8%,其中博士生招生规模由207人增加到450人,增长2.17倍;生源质量逐渐向好,接收推免生比例增幅66.6%,录取“双一流”高校生源占比达到五成。

研究生培养体系不断优化。创立了“二四三”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全面修订培养方案,落实分类培养。全力打造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课程、全英文课程、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等五大课程体系。创新多元培养模式,推进“本研一体班”、直攻博、硕博连读等“贯通式”培养,开设“大项目博士生培养专项”“中海油全球战略硕士班”“科教融合创新班”,试行“专区化”培养。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修订了《研究生境外学术交流与资助办法》,受资助学生规模实现翻倍,设立2个一流学科国际班,SPE学生分会连续两年被国际总部授予“金标”荣誉称号。积极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新增研究生校内综合实训平台3个,校外联合培养基地78个,入选“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推动研究生石油装备设计大赛升级为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成为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10项主题赛事之一。

导师队伍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先后修订出台了《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等文件,规范导师“育德”和“育才”工作,落实导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行分类管理、落实评聘分离,建立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与培养质量联动机制;通过开辟“光华学者”高级人才博导认定绿色通道、实施专门领域博导调控专项计划、推进硕导评聘“一院一策”等措施,硕导规模稳中有升、博导规模大幅增加。截止2022年7月,学校在岗博导341人,在岗学硕导师936人,在岗专硕导师942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博导占比45%。

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健全组织机构,按一级学位点及专业学位类别组建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构建“学校、学院、学位点”研究生教育三级治理体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培养过程管理,修订出台了《研究生管理规定》、《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管理与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修订出台了《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加大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力度和抽检力度,实施论文答辩两级巡检和学位论文兜底式抽检,连续两年100%通过教育部、山东省、学校三级抽检,成为省域高校质量典范。建立研究生教育督导体系,出台了《督导工作实施办法》,组建督导专家组,开展常规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的教学环节督导评价。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明显。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8项,山东省一流教材1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1项。入选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教学案例19项,公开出版教材25部。获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23项,山东省研究生教改项目46项、优质课程建设项目50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项目48项。

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升。研究生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数较2017年前翻一番;获评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3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10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创新成果奖励74项、优秀实践成果奖58项。一大批优秀研究生脱颖而出,1人获SPE全球星辰奖学金;7人获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荣誉称号(全国第七、山东省第一);3人获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2人获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留学生教育

稳定学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依托优势学科,招收和培养“一带一路”能源领域国际化人才。招收了来自98个国家的2292名各类留学生,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占比59%。培养出了包括国际杰青、海外高校教师、使领馆外交人员、石油石化工程骨干等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国际学生积极在各大主流媒体发声,宣讲中国故事、石大故事,助力打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促进学校成为来华留学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之一。

突出行业特色,打造品牌课程。以石油学科为依托,建立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和土木工程四个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管理科学工程四个全英语授课硕士专业。加强留学生特色教材建设,全面提升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油田开发地质学、油藏物理和工程制图三门课程入选教育部品牌课程;工程制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技术、线性代数、电路分析、管理概论6门教材正式出版。

培养名片学生,服务“双一流”建设。学校来华留学工作入选教育部《2019教育热点20问》典型案例;“感知中国”社会实践活动登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18“留动中国”总决赛中3对3篮球全国总冠军;2017年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中,留学生沙卫诗获银奖;优秀博士毕业生NASER GOLSANAMI(纳赛尔)获批“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国际杰青)计划;优秀本科毕业生中五名学生获得王涛英才奖,1名学生获得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奖。组织留学生参加上合峰会活动及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采访共计47次。

国际教育在全国影响力持续提升。我校成为全国首批27所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的高校之一,被选为全国来华留学管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山东省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单位,建立了山东省国际教育研究基地,成为全国HSK网考单位之一。

继续教育

学历继续教育实现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科学规划办学布局,不断规范招生管理,合理调控招生规模,不断优化办学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支持服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以优异成绩通过网络教育试点评估,累计招生18.3万人,毕业17.9万人。继续教育培训实现行业与地方协同发展。深耕石油石化行业市场,打造了一批石油工程、勘探开发、油气储运等优势项目群;主动融入山东、青岛发展大局,积极拓展地方政府和企业市场,地方培训逐渐占据半壁江山。脱产培训累计1300余期、6.5万人次;在线培训发展迅速,培训规模约140万人次。出国留学培训办学品质进一步提升。积极拓展合作办学网络,不断完善“全景式”教学模式,生源质量和教学品质持续提高,“石大留学”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累计招生1321人,派出学生952人。职业教育培训产教融合办学特色不断强化。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专业培养、技能实训、学历提升、岗位实习、推荐就业相结合,实现了业务转型发展,累计招生3586人,结业1734人。

继续教育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与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石化等行业企业共建了一大批继续教育基地,先后获批7个国家级、13个省部级办学资质。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面向内蒙古科左后旗、山东省及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教育帮扶,为帮扶地区脱贫致富、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与智力支撑;参与广东、江苏、浙江省求学圆梦行动,帮助数千名农民工和基层乡村干部圆了“大学梦”;面向西海岸新区灵山卫街道、驻青部队开展“四点半课堂”“送教进军营”特色公益服务,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两项目分别被评为2017年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2021年山东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作者: 来源: 责任编辑:姜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