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立足实际,按照保证基础条件、改进环境条件、提升现代化条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办学条件建设,为办学提供有力保障。
优质高效完成规划建设目标任务,为办学提供坚实有力条件保障
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基建工作以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改善师生生活、学习、工作条件为重点,基建处发扬顾大局、勇作为、敢担当的进取精神,统筹规划、攻坚克难、实干奉献,高效优质完成了各项规划建设任务,取得了良好的办学、社会、经济效益。五年来,无论是占地规模、建设规模、建设速度、建设质量方面,还是校园环境、学习生活条件改善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开辟了学校发展史上建校创业的新阶段,谱写了建校史上新篇章,为办学提供坚实可靠保障。
学校新增办学用地1062亩,其中古镇口校区东区234.6亩、西区807亩,附属幼儿园及专家公寓20.5亩,两校区办学用地达到2640.44亩。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规划建设项目9个,其中唐岛湾校区图书馆(二期)、附属幼儿园及专家公寓,古镇口校区石油学科实验楼、学生公寓及文体中心、餐厅及附属用房、国家工程实验室楼、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楼7个项目相继投入使用,新增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107.99万平方米。2个在建项目:研究生及青年教师宿舍计划8月底竣工交付使用,综合教学楼争取9月底竣工交付。通过实施珠江路连通工程,积极争取政府资金3.2亿元配套建设地下停车场、游泳馆,校区整体办学条件更加完备。
2018年学校开辟了古镇口科教园区,规划建设面积24.7万平方米。2020年9月新校区启用,缓解了唐岛湾校区建设用地紧张和教学科研用房不足的困境,为学校调整办学结构和新兴学科布局提供空间保证。2020年下半年学校开始筹划古镇口校区(西区),2022年6月与政府签订共建协议,征地807亩,规划建设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一期规划建设面积约48万平方米,投资39.01亿元。
不断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效果,校园育人环境品质进一步提升,5年间两校区新增绿化景观面积10多万平方米,为师生创造更加宜教宜学宜居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
坚持不懈推进内控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促进工程质量及安全文明施工水平全面提高。古镇口校区建设开工最晚、建设最快、启用最早,创造了“石大速度”,被授予“古镇口核心区突出贡献单位”、“古镇口核心区融合创新先进单位”、“优秀建设项目”等称号;古镇口科教园区一、二标段项目荣获2021年煤炭行业工程质量“太阳杯”奖,并于2022年8月通过了“国家优质工程奖”复审,图书馆(二期)等4个项目荣获“山东省建筑工程优质结构”工程称号。
优化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图书馆以适应学校建设“石油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在资源建设、文献情报信息服务、学科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持续优化,对接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新发展新需求,新增纸质图书16万种、39.5万册,馆藏纸质图书达333.5万册;电子图书净增39万册,达到204万册;电子学位论文净增439万册,达到1012万册;全文电子期刊达到2.2万种,为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新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学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入选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石油高校唯一),完成专利分析报告95份,为专家学者提供定向增值专利服务;开展嵌入式的科研信息挖掘分析,完善学校专利数据库,建立重点学科专利专题数据库。拓展图情信息服务领域,为学校学院学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提供学科分析报告95份,为校内外用户提供科技查新报告557份,查收查引论文5万余篇、引文30万余次,服务师生6000余人次。学校成立能源文化研究中心并挂靠图书馆,进一步拓展图情信息研究新领域,为提升学校图情信息研究与服务质量提供了发展的新空间。
构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框架,分层分类建设高质量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出台图书馆《全面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设本科层次信息素养课程3门、研究生层次信息素养课程2门,累计开课达1056学时;建立新生入馆教育专题、信息素养与文献检索专题、文献数据库应用技术专题、知识产权素养培养专题等4大系列信息素养专题讲座,组织各类讲座近300场,为提升新时代人才信息素养提供重要支撑。
启动基于RFID技术的文献资源数字化管理的智慧图书馆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文献资源信息的在线检索查询效率,实现图书自助借还、快速盘点、微信借阅等管理功能。建成学校机构知识库,收录学术成果信息131295条,归属数据准确率达99.3%,成为学校最完整的学术成果库和学者学术分享交流平台,为学校学术成果管理与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建成启用图书馆东馆,设有阅览区、研读区、休读区、研讨区、视听鉴赏区、电子阅览区等12个功能区,新增阅览座位2175个,扎实推进古镇口东区图书阅览室建设和西区图书馆前期规划设计,着力打造“未来学习中心”,为师生提供高品质信息服务和学习共享空间。
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达173万多人次,累计借还图书总量达108.6万册,数字资源使用量达1600万余篇次,累计处理荐购信息5310条,累计推送信息601条,点击量达101.9万次。举办“书香中国·石大阅读季”阅读推广活动,形成石大图书阅读推广品牌,出版《书香中国·石大阅读季》读书征文合集4部。承担山东省、青岛市和学校学术研究和教改项目14项,发布核心期刊学术研究论文32篇,获厅局级以上奖励32项。
构建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按照“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发展思路,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以“建设师生满意后勤”为目标,持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扩大开放服务市场,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开展数字技术应用推广,从能源供给到服务保障,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在外延式发展的同时,走好内涵式发展,开展绿色校园建设,将育人工作贯穿于服务保障全过程。
改善办学条件,打造和谐校园。优化公寓住宿环境,实施洗浴、洗衣、饮水项目进公寓及快递服务进校园,修建休闲区,更换公寓家具;实施餐饮质量提升工程,优化餐饮服务结构,改善后厨和就餐环境,创新性引进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提升了餐饮管理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学校获评“食安山东”餐饮服务示范单位、“山东省高校伙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实施校园环境提升工程,绿化景观改造提升,修建牡丹园、休读区等,校园整体环境得到大幅提升,学校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开展供给侧改革,构建绿色校园。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节能监管平台、暖通空调远程集中控制平台建设,实现了用能实时监控和建筑设备节能优化管控,能源管理从人工调节向数字治理转变。学校获评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山东省节水型高校”;开展“智慧后勤”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学校获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推进服务育人,创建文明校园。以创建青年文明号为契机,强化服务育人理念,全面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获评全国教育后勤系统“2021年度最美后勤团队”荣誉称号;积极推进校园垃圾分类,安装智能垃圾分类箱,开展垃圾分类系列活动,实现校园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受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新浪网等十余家媒体报道;结合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开展“美好‘食’光”校园系列活动,多形式引导广大师生勤俭节约、杜绝餐饮浪费,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由后勤指导的Green Oil大学生绿色环保协会参加各级各类绿色实践活动,荣获第十届“母亲河奖”,两位学生从校园讲台走上联合国舞台,代表中国青年参加联合国气候峰会。
加强信息化统筹协调,数据赋能学校改革发展
信息化建设以满足学校发展需要、满足师生应用需求为导向,进一步理顺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破除“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深化流程再造,推动信息化应用服务创新,促进信息化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深度融合,为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古镇口校区、唐岛湾校园新建楼宇的校园网络建设,形成覆盖全校的一体化校园有线、无线网络。校园网总出口带宽从2016年的6.5Gbps大幅提升至38.3Gbps,处于全国高校前6.7%。建成“石大云”云端计算资源CPU 1200G Hz、内存6TB、存储500TB,支撑了学校264套业务系统和186个网站的稳定运行。
信息技术应用普及深入。建成教工“一张表”,汇集教师人事、教学、科研等数据34万条,实现了教工信息的“一次录入,重复使用”;建成学生“一张表”,梳理与学生相关的12个部处的学生数据,建设学籍异动、学费催缴、外出审批等学生管理流程58个,实现学生办事“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学校“一张表”工程先后获评山东省教育厅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信息化优秀案例和山东省年度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打造移动校园平台,入驻单位36个,师生关注人数5.4万人,日均推送消息超过1万条,变人找信息为信息找人。建成“e站通”网上服务大厅,入驻22个部门,提供教学、科研、人事、生活等8类173项流程,点击量累计2800万次,办结事项222万件,减少师生跑腿238万次。
数据效能显著提升。集成全校43万条房屋和设备基础数据、51.7万条教学和科研成果数据、29万条教室运行数据、80万条校园卡消费数据,遴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绩效产出关键指标54个,完成各学院资源占有、成果产出、资产投入趋势等数据统计与展示,以数据引导学校资源合理配置;资产投入和成果产出信息化解决方案获评青岛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奖。在健康数据统计上报、远程在线办公支撑、平稳有序复工复学、常态化疫情防控四个方面,以数据有效支撑学校疫情防控大局,学校获评山东省疫情防控环境下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信息化支撑教学成效明显。新建研讨型教室27间,总数达到57间,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支持探究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研讨型教室成为深受师生喜爱的网红教室。改造全校所有188间多媒体教室的显示、控制和声学系统,师生体验良好。建成“石大云课堂”教学平台,运行课程2000多门,课程资源量50.5T,总访问量超过2695万人次,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得以进一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