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进行时】化学化工学院走好创新成果产业化之路

【本站讯】近期,化学化工学院王波副教授与中国石化旗下某炼化分公司签订了一项“丁二烯氢氰化法生产己二腈成套技术开发”协议,该技术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国尼龙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合同总额达3500万元,正式启动该技术工业应用转化,实现了我校高端化工领域新突破。

己二腈是尼龙产业链的主要原料,主要用于生产尼龙66,国内对外依存度近30%,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其产业在全球却呈现寡头垄断格局,导致己二腈制备成为我国新材料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丁二烯直接氰化法生产己二腈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连续列入“五年计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项目,以推动己二腈技术的国产化进程。

王波观察记录反应釜进料泵流量、压力 杨安摄影

为攻克这个重大产业技术难题并推动该项技术产业化,王波副教授历经20余载,从石化厂工程师到“海归”博士,从外企高工到高校教师,他始终未放弃基于我国国情的自主创新研发和推广,研发的丁二烯氢氰化法生产己二腈成套技术,已完成DCS控制的模块化连续小型工业示范装置验证,即将启动万吨级生产装置的开工建设。期间,王波副教授这项原创性技术多次遭受企业侵权,幸得学校、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在科技部帮助下,最终保护了其知识产权,为技术产业化铺平道路。

柴永明(左二)代表学校与企业签署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合同 王大勇摄影

化学化工学院像王波副教授一样的科研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为实现技术产业化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柴永明教授课题组历经15年技术攻关自主研发的异佛尔酮及其催化加氢技术实现工业应用转化,与山东风扬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总额1300万的技术转让合同。特种燃料研发与检测中心获批驻鲁部属高校“十四五”服务山东重点建设专项,首批经费8240万元……5年内,化学化工学院作为牵头单位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在于学院一贯坚持‘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学院搭台,教师唱戏’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努力实现技术产业化应用,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刘欣梅说。

学院想教师之所想,急企业政府之所需,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注重团队交叉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强化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聚焦行业产业关键“卡脖子”问题,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学院聚力探索有组织的成果转化新模式。从战略上构建以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协会为联盟的“朋友圈”,通过共建中心、共享平台等举措,促进创新要素、资源要素自由有序的良性互动,实现“自循环”向“大循环”转变;在战术层面上贯通一条线,服务全流程,通过建平台、清堵点、强弱项、造氛围,解决创新和转化过程的“两张皮”“两头热”等具体问题。

学院2021年度总结表彰会对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进行表彰 方晓阳摄影

学院在成果转化方面经常是“专题专项”纳入班子会、教授委员会研讨部署,“专人专班”推进有组织的成果转化;只要老师有需要,学院就调动一切资源,发挥校友、老教授的作用,协调专业力量全线贯通技术研发、孵化、转化、投融资服务等关键链条,坚持靶向定位和精准施策,帮助老师破解信息缺失、资源受限、精力不足、供需失衡等桎梏,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有力有序地将老师现有创新科研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出台政策,挂钩年度考核、岗聘考核等,推行突出贡献者重奖加分、免考核等“一人一策”或“特事特办”政策,消除后顾之忧、激发内生动力。在化学化工学院2021年度总结表彰会上,学院奖励了科研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田原宇、王波、杨朝合教授及其团队;2021年9月,学院低碳能源化工课题组开展的2项科技成果评价会在北京举行,院长刘欣梅、党委书记张永宁同团队一起守在会场,走访专家,制定方案,解决问题,赢得了专家们的充分认可。

化学化工学院将来会在助力“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的道路上,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机制、强化服务引导、建强工作队伍、搭建优势平台,逐步探索出“石大炼制”品牌的创新成果产业化之路,更好支撑化学化工学科、石油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杨安 淡天俊 来源:党委宣传部 化学化工学院 责任编辑:姜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