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系列报道】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以来,学校科技工作聚焦国家能源战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围绕“构筑高端平台、承担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培育高端人才、服务社会发展”五大核心任务,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营造创新氛围,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强化顶层设计、前瞻布局和组织策划,科技创新及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了“双一流”建设。

加强高端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整合资源,强化科研平台布局,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5个,其中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实验室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形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省部级实验室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的平台体系。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石油高校首个。

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2016年获批建设,2020年顺利通过验收,扭转了我校无单独牵头国家级科研平台的不利局面。

一流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奠定良好基础。2018年启动筹建,同年获准建设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2020年获准建设山东省深层油气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组实地考察并获高度评价。

有针对性地加强通用基础和新兴交叉学科科研平台建设。相关学科新增省市级科研平台12个,打破了缺乏科研平台支撑的不利局面。

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承担重大项目能力不断加强

总到位科研经费31.6亿元,较“十二五”增长11%,2019、2020连续两年超7亿元,其中纵向经费11.8亿,较“十二五”增长29%。承担各类重大项目、课题、任务225项,经费6.4亿元,较“十二五”增长63%。

聚焦深地、深海国家战略,加强前瞻性布局,高层次人才引领,组建跨界融合创新团队,为实现科技引领奠定坚实基础。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2.45亿元专项,是迄今央企为单一高校设置的单项经费最大的项目;作为唯一高校承担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类)课题,经费9830万元;与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共建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研究中心,经费5000万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

聚焦行业重大需求,打造校企深度融合的样板。2018年与中石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重大科技项目与水合物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启动;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强化“石油+”学科交叉,组建交叉融合团队,针对石油+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机械、数理化开展科研攻关。

强化基金和人才项目管理,基础研究能力明显提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实施“校院系”三级动员把关,深挖申报潜力,实现“量、质”齐升。获批540项,经费达3亿元,较“十二五”分别增长19%和39%,连续4年超百项,稳居石油高校首位;获批重点类项目24项,是“十二五”的2.4倍。资助率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首获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实现了国家级创新团队零的突破。新增各类人才项目22人次,是“十二五”的3.7倍,其中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4人(实现零的突破)、国家万人计划6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山东省杰青4人、山东省优青3人。

实施青年学者托举计划,优培重点领域及团队,国家社科基金获批20项,是“十二五”的2.9倍,2020年7项,创历史新高。

拓宽渠道严把质量,高质量科研成果实现突破

实施优势学科登峰计划,遴选重点团队,严把提名论证关、提名书本子关、会评答辩关,国家奖取得重大突破。获国家奖10项,牵头4项,实现连续7年无牵头国家奖、连续21年无牵头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突破。

以优化类别为引导强化省部级科技奖。获省部级奖221项,牵头特等和一等奖42项,是“十二五”的1.8倍。牵头获教育部奖19项,是“十二五”的1.7倍,获奖总数及一等奖数均居石油高校第一;首获自然科学一等奖,实现了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全覆盖。

以加强培育为基础提升文科研究成果质量。获省部级社科奖25项,是“十二五”的1.9倍。首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实现文科最高奖零的突破;获山东省社科一等奖3项、山东省社科新秀奖,均实现零的突破。

以支撑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人物奖推荐。获人物奖19项,是“十二五”的3.6倍。姚军成为首位当选“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荣誉会员”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全球仅156位);唐晓明是获得国际测井分析家协会杰出科技成就奖的国内第一人;戴彩丽为学校首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以期刊分类为抓手推动高质量论文显著增加。发表SCI论文6274篇、EI论文6926篇,分别是“十二五”的2.7倍和1.9倍;T0论文159篇,是“十二五”的14.5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科教产融合,推动成果转化

加强机构建设,强化政策激励,专利转化工作迈上新台阶。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成立技术转移中心,专职推进;强化政策激励,大幅提高教师转化收益。签订专利转让合同122项、经费2828万元,分别是“十二五”的6.8倍和4.1倍。首开专利投资作价入股,1项150万元。获中国专利优秀奖5项,并列全国高校第13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地校企合作,促进科教产融合,提升科技服务社会能力。学校首批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全国仅80所,石油高校唯一),被认定为山东省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山东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

加强学术文化建设,着力崇尚学术的氛围营造

创办黄岛讲坛,提升师生科学素养。55位国内外院士走上讲坛,首批入选山东省科协改革品牌项目(全省企事业科协唯一)。举办承办高水平国际会议60余场,开拓师生国际视野。

学校科协正式成立,积极发挥作用。连续4年获评山东省企事业科协先进单位及个人。刘建林为学校首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2016年,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建设,实现了牵头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

2018年,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独立建设,实现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2019年,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获批,为石油高校首个

承担各类重大科研项目、课题、任务225项;经费达6.4亿元,比“十二五”增长63%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24项,是“十二五”的2.4倍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是“十二五”的2.9倍

重大科研项目实现新跨越

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0项,牵头4项,打破了“十二五”以来连续7年无牵头国家奖的局面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