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系列报道】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内外部发展形势,持续强化内涵建设,高质量完成“十三五”人才培养各项目标任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

本科生教育

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以“三三三”培养体系为统领,以OBE理念为指导修订2017、2020版培养方案,加快培养方案迭代升级,重点推进精简学分、课程思政、专创融合、通专融合等六大改革,确保各项改革落地,增强新时代人才培养适应性。坚持“高点定位、打造特区、精英培养、示范领跑”的培养理念,组建荣誉学院,实施理科实验班、本研一体班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优秀人才最大化发展的“高速路”和“直通车”。

科教产教融合,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积极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新增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9个新工科专业。加强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35个专业、48门课程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1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增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发挥产业、学科、科研等优势,积极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和软件学院建设,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样板,获批“全国实践育人双创基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成10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和双创教育平台。

主动应变求变,强化本科教学内涵建设。聚焦“四新”建设,积极调整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加快专业升级改造步伐。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实施“全部课程上网计划”,建成“石大云课堂”和“惟真学堂”两大平台,线上教学资源达39T,新建27间智慧型、研讨型教室。实施“基础课程振兴计划”和“通识教育课程强化计划”,促进教学考一体化改革。深化校内外结合、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注重持续改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系统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针对各主要教学环节实施教学评价、教学评估、教学督导、数据监测等多元化监控措施,建立了标准制定、监控实施、信息反馈、问题改进四个监控环节的闭合循环,构建了“3443”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实现了教学质量监控全覆盖、常态化,并形成了“两主六副”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相关成果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入选全国高校教学改革优秀案例(全国共34项)。

本科教育品牌更加巩固,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经过多年改革实践,学校“以本为本”理念深入人心,人才培养质量品牌更加巩固。学生创新成果丰硕,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4000余项,大创项目连续11年入选“国创计划”全国年会,毕业生离校就业率连续26年保持在90%以上,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4项成果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独立完成2项),改革经验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次专题报道,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十三五”期间,全日制研究生年招生规模由1933人增长到2775人,增长43.5%。其中博士生招生规模由182人增加到330人,增长81.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由753人增加到1352人,增长79.5%。在校生研本比由1∶3提升为1∶2。全日制研究生规模由“十二五”末的5745人增长到7638人,增长33%,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任务。目前,全校各类研究生达到9558人。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初步构建形成以“基于两种类型,培养四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成就三类拔尖人才”为内涵的“二四三”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制订了49个博士生、74个硕士生培养方案。跻身教育部深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行列,2个基地获评全国示范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1个基地获批立项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累计立项建设研究生优质课程(含案例课程)162门,获批研究生教改项目127项,编写教材21部(公开出版17部),获得教学成果奖43项。坚持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开展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改革试点,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设立中海油全球战略硕士班。

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设立博士生“2+2”联合培养项目,开创了与国外知名大学校际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新模式。设立专项资金,资助687人次赴境外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或校际研修活动,是“十二五”期间的2.5倍。累计有298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境外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获资助人数年均增长16.09%。

研究生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成绩突出。2017年,1个研究生支部工作案例获评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工作案例特色作品,2019年,在首批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双创活动中,我校测井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入选“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博士生马搏入选“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是山东省唯一同时获此两项殊荣的高校。“石大研究生”的抗疫推文被教育部学位中心、中国研究生的官微原文转载。

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断提升。我校创办的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纳入2019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11项主题赛事之一,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单位常设我校。2016-2019年,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被SCI、EI收录的高水平期刊论文2450篇,其中,SCI一区202篇,5人获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5人获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研究生参加科技竞赛共获全国奖项737项。29篇博士学位论文和54篇硕士学位论文获评山东省优秀论文,52篇博士学位论文和104篇硕士学位论文获评学校优秀论文。

留学生教育

稳定学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十三五”期间,来华留学生总计6051人次在校学习,其中学历生4394人次,占比为72.62%。这些学生来自121个国家,学历生分布于全校13个教学院部的37个专业领域。

突出行业特色,打造品牌课程。以石油学科为依托,建立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和土木工程四个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管理科学工程四个全英语授课硕士专业。加强留学生特色教材建设,全面提升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油田开发地质学、油藏物理和工程制图三门课程入选教育部品牌课程;工程制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技术、线性代数、电路分析、管理概论6门教材正式出版。

培养名片学生,服务双一流建设。学校来华留学工作入选教育部《2019教育热点20问》典型案例;“感知中国”社会实践活动登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16年“留动中国”大赛中我校作为山东省冠军队参加东南赛区比赛,取得优异成绩;2018“留动中国”总决赛中3对3篮球全国总冠军;2017年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中,留学生沙卫诗获银奖;优秀博士毕业生NASER GOLSANAMI(纳赛尔)获批“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国际杰青)计划;优秀本科毕业生中五名学生获得王涛英才奖,1名学生获得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奖。组织留学生参加上合峰会活动及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采访共计47次。

国际教育在全国影响力持续提升。我校成为全国首批27所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的高校之一,被选为全国来华留学管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山东省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单位,建立了山东省国际教育研究基地,成为全国HSK网考单位之一。

继续教育

学校继续教育以“优布局、调结构、提质量、强特色”为主线,坚持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实现了学历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培训、出国留学培训、职业教育培训四个业务板块的协调发展,累计培养28万余人,比“十二五”同比增长22%,办学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学历继续教育优化生源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规范办学,推动质量提升,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累计招生20.4万人,毕业16.5万人;继续教育培训在深耕传统石油石化行业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地方市场,加快发展在线培训,实现了行业培训与地方培训的协同发展,脱产培训7.3万人次、在线培训82.4万人次;出国留学培训积极引进海外优质办学资源,加大优秀生源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和模式创新,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累计招生1403人,派出学生826人;职业教育培训不断强化产教融合特色,探索校校、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新项目,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累计招生2718人。

同时,学校积极参与广东、江苏、浙江省求学圆梦行动,帮助数千名农民工和基层乡村干部圆了“大学梦”;面向西海岸新区灵山卫街道、驻青部队开展“四点半课堂”“送教进军营”特色公益服务,惠及中小学生及家长2.5万人次、驻青部队官兵1万余人次,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四点半课堂”被评为2017年全国终身教育品牌项目。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

“十三五”期间,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和科技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5000余项

打造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校内外优质资源平台

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43.5%,研本比由1:3提升为1:2

“十三五”期间,留学生总计6051人次在校学习,其中学历生4394人次,占比为72.6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站点分布示意图,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在籍生9.7万人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