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会现场 杨安摄影
罗晓容纵论油气地质学研究进展与未来 杨安摄影
【本站讯】4月24日,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罗晓容做客第23期“黄岛讲坛”,为师生作题为“从致密砂岩油气说开去——油气地质学研究进展与未来”的报告。
罗晓容针对致密砂岩油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勘探研究中存在的困惑,讨论了油气动力学研究的切入点和致密砂岩油气成藏富集的机理和过程,进一步分析了这些研究认识对油气地质学理论进步的意义,指出石油地质学今后发展方向。
他强调,油气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目前我国的油气资源面临油气发现有限,生产困难、成本高等问题,为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急需新的油气资源发现来改变这一局面。美国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上的突破,改变了其油气资源结构,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油气资源格局。
国家油气勘探从简单向复杂,从浅层向深层,从常规向非常规,从陆地到海洋,难度日益加大,致密性储层已成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传统的石油地质理论难以有效指导勘探实际。石油地质理论的核心是油气成藏,定量的成藏动力学研究为石油地质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先前的工作也表明这样的思想和方法也适合致密砂岩油气富集的机理和过程研究。
罗晓容从致密砂岩储层的概念和判定标准分析了目前人们在致密砂岩油气地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致密砂岩储层总体低空特低渗,非均质性强,物性与含油性呈正相关性。之后,他以中石化鄂南探区中生界致密砂岩油藏为例,阐述了对致密砂岩油气物性的空间分布及甜点特征的认识。
罗晓容展示了大量的证据,说明结构非均质性是沉积地层中最为普遍的特征,具有层次性,碎屑岩储层普遍具有强非均质性,深层储层、致密砂岩储层中这种非均质性得到继承性,并因成岩作用和油气的充注而得到加强。对结构非均质性输导层中油气运移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受到砂岩体之间的泥岩层以及砂岩体内部隔夹层的阻挡,运移的路径与传统的认识大相径庭,在运移的通道上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和平面分布范围的中小油气聚集,但圈闭仍然是运移的指向。
罗晓容认为,致密储层中油气运聚成藏是一个多期发生的过程。致密砂岩气储层中晚期天然气充注也明显受早期油充注的影响,早期油晚期气研究区经历了早期油充注-成岩致密化-晚期天然气运聚成藏过程。致密砂岩气储层内仍可发生晚期天然气长距离运移并可在远离烃源岩的位置成藏。因此,通过研究第一期油气运聚成藏的动力学过程,可以很好地分析致密砂岩油气的富集规律、预测甜点。
罗晓容通过对致密砂岩油气运聚成藏实例的分析,总结了盆地中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常规油气的分布也具有非均质性,深层油气是盆地中油气运聚成藏过程较晚阶段的结果,有效储层的形成取决于早期油气充注;深层已致密化的含油气储层因上覆地层的剥蚀而抬升,构成了可有效开发的致密砂岩油气储层的主体。
罗晓容最后指出,储层结构非均质性的认识和实践带来了对油气成藏地质各个方面的新视角,在油气路径特征、储层有效性、盖层有效性和完整性、岩性圈闭类型、油气藏中油气水的分布等都有待深入完善,也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报告会后,罗晓容就质密砂岩油气相关问题与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
罗晓容,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石油学会油气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油气运移学组组长、中国地质学会油气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石油学报》《地质科学》《石油实验地质》《天然气地球科学》《中国海相油气》等学术期刊编委。长期从事油气地质学应用基础研究,在异常地层压力的形成-消散机制、运移通道地质建模和量化表征、运移动力-通道耦合定量研究方法等方面获得一系列创新性理论成果。先后在AAPG、MPG、EPSL、Basin Research等刊物发表第一作者研究论文40篇,SCI收录2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