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岛讲坛 > 正文
【黄岛讲坛第55期】廖可斌、朱万曙畅谈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
发布时间:2019-12-02 10:20:03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第55期“黄岛讲坛”现场 赵学婷摄影

【本站讯】11月24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做客第55期“黄岛讲坛”,以“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为主题,分别为师生作学术报告。

廖可斌以“中国古典诗文欣赏的‘四梁四柱’”为题作报告 赵学婷摄影

廖可斌以“中国古典诗文欣赏的‘四梁四柱’”为题作报告。

廖可斌结合自己三十年古典诗文教学经验、学术思考,提出古典诗文解读应该做到“文本—文章—文学—文化”四位一体,“感受、想象、分析、考证”四步并进的原则。前者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文的四个方面,后者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文的四种方法,二者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文欣赏的“四梁四柱”。

廖可斌就文本、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维度的古典诗文学习展开论述。首先讲到文本的维度,他认为“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对与文本相关问题进行考订,如作者是谁,作于何时、何地,针对何人、何事等”,并指出脱离实际的想象是危险的。由此他着重讲解了接受美学理论下读者中心论对于文本解读的干扰,借此对比中西方文学理论的差异所在。廖可斌以《水浒传》中宋江人物形象的前后矛盾为例来探讨在文本研读中了解文本相关信息的重要性。宋江形象的矛盾性在于《水浒传》成书过程的复杂性,他在整部小说中承担了功能性人物的角色,用他串联各个情节,缀连各部分结构。因此忽视这一点的接受美学赏析显然无法解释该人物前后的矛盾性问题。此外他又以曹操诗歌《蒿里行》表达其豪情壮志背后的故事缘由,以范仲淹作《岳阳楼记》的创作目的阐发作者想象的重要性,这同样要求赏析古典文学要细细考证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期达到更好的把握。

在谈到文章的维度时,廖可斌将其代指为“作品的写作技巧”,认为需要通过分析文章如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了解中国古典诗文名作的特点,才能达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的目标。而所谓“文学”则主要指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为了了解作品中的思想观念、情感、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时,需要调动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设身处地地还原作者或人物的内心和所在环境,以期把握精神,体验情感,认识人性、人生、人世的复杂和丰富。而文化的维度则在于“作品包含的更深广的文化内涵”。欣赏中国古典诗文作品不能只就作品论作品,而应该将其放在整个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审视,同时又以这些作品作为标本观察和剖析古代文化。做到从微观透视宏观,从宏观审视微观,由表及里,见微知著。

在谈到“感受、想象、分析、考证”四种古典诗文鉴赏方法时,廖可斌提出,它们与欣赏中国古典诗文的几个方面有所对应,但不能胶柱鼓瑟。感受和想象主要对应文学,分析主要对应文章和文化,考证主要对应文本。而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赏析也没有一定之规。他认为方法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切莫盲目遵循。提及对一般爱好者的建议时,他建议以感受开始,再进一步想象、分析,有需要再进行考证。但是大部分时候应该综合运用这四种方法进行中国古典诗文的欣赏。

随后廖可斌以此四种方法对柳永的《望海潮》一词进行赏析。他以此词的创作时间和赠与对象的存疑引出杨湜、唐圭璋、罗忼烈等人对于柳永身世的考察和争论,并告诫不可迷信权威,多以怀疑精神研读作品。然后以对于柳永身世、此词创作时间和所赠之人的佐证来分析词中语句、意象的所指,对词的内容与思想情感进行作者还原。最后,廖可斌介绍了《望海潮》词中景观描写手法在现代社会的实现,彰显了古人智慧的高妙。

朱万曙以“戏曲审美的四个维度”为题作报告 赵学婷摄影

朱万曙以“戏曲审美的四个维度”为题作报告。

朱万曙演讲前介绍自己受家乡文化影响走上了戏曲研究之路,并为场师生演唱了一段黄梅戏,使得现场掌声不断。他认为中国戏曲是承载文化元素最多的艺术样式,进而为师生阐释了戏曲欣赏中应该把握的音乐美、舞台美、文学美、意境美四个审美维度。

戏曲审美第一个维度是音乐美。戏曲首先带有音乐的美感,即它的音乐可以直透人心。朱万曙谈到,老北京人去欣赏戏曲称为“听戏”,演员表演是其次的。同样一个剧目,不同的演员带给观众音乐美的享受也各有千秋。京剧的众多流派唱法不同,带给观众的音乐美感效果不同。除京剧外,地方戏也是如此,唱法各异的地方戏与当地的流行民间音乐及方言密不可分,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风味。

在谈戏曲审美第二个维度舞台美时,朱万曙解释了戏剧和戏曲的概念,“戏剧是指演员在特定场所表演故事的艺术,戏曲是戏剧的一种,它综合了道白、歌唱、舞蹈等艺术表现手段,呈现出综合美感。”

朱万曙从中外戏曲史角度切入,以前苏联著名戏剧导演斯坦林斯托夫斯基追求写实主义与中国戏曲演员通过道白、肢体动作、演唱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虚拟场景作对比,着重分析了中国戏曲的舞台写意美感中的虚拟性和程式化。戏曲演出就是两个人一把椅子,做官的迈着八字步上场,小姐碎步圆场上场,书生拿着书和折扇,不需要很多道具,虚拟性原则与写意性密切相关,让观众一眼就看出是在演戏。

戏曲审美第三个维度是文学美。朱万曙以《牡丹亭》为例从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两个角度分析了该剧的唱词及人物冲突,以此来形象阐释戏曲所蕴含的文学美。白先勇在创作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时说:“牡丹亭是养在我们后花园的一朵美丽的花。”《牡丹亭》有很多曲词和典故,唱词又是与情节密切相关的,是需要细细品赏的。朱万曙从结构、冲突、语言等叙事文学角度阐释了自己对于戏曲文学美的理解。戏曲需要冲突,只有在冲突中,人物的性格及其内心情感才能真正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观众才会被吸引集中到戏曲里。“‘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杜丽娘一声沉重道白说出了二八年华的少女被父母禁锢在闺房的悲惨。” 朱万曙提到,在从戏曲语言角度去分析戏曲作品时,要将唱词、道白与人物角色结合,尤其注意语言的性格化在戏曲作品中的体现,感受语言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朱万曙将戏曲审美第四维度升华为中国艺术的本质问题即意境美。到明清时期,对“意境”的使用越来越多,戏曲评论家也逐渐开始用“意境”来评论艺术作品。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对“意境”一词作简单阐释:“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之言。” 王国维清楚地认识到,元杂剧的意境与诗词中的意境有相同之处,也各有特色。写情写景为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述事。通过分析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中“大江东去浪千叠”片段讲述了诗词意境与戏曲意境的不同在于“述事如出其口”。一部好的戏曲文学作品要有意境创造,作为一部戏曲的的戏魂戏眼,蕴含意境的片段使人印象深刻。朱万曙发展了王国维的戏曲意境内涵,增添了“搬演则身临其境”这一要素。他认为很多当代戏曲注重故事情节及人物冲突,同样也应在虚拟的场景中要让人能够情感、写景、述事要融为一体,使唱段被广泛接受。

朱万曙声情并茂地演唱黄梅戏《天仙配》的著名片段《树上鸟儿成双对》并从四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从意境美来讲,“绿水青山带笑颜”一句将主观情绪与客观景物巧妙结合,客观景物“带笑颜”是主人公归家愉悦、摆脱苦役等愉快的主观情感外化。戏曲审美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品味,但最高境界是意境之美,该唱段便成为一部戏曲的核心戏眼。

廖可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文学、古代戏曲小说。出版著作《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明代文学思潮史》《理学与文学论集》《文学史的维度》《诗稗鳞爪》《明史随笔》等,主编《稀见明代戏曲丛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基于“博雅专精、明体达用”理念,构建按大类培养人文学人才的新模式》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朱万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安徽省“皖江学者”讲席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中国《儒林外史》(筹)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评审组评审专家。出版有《包公故事源流考述》《明代戏曲评点研究》《明清戏曲论稿》《徽商与明清文学》等个人专著,主编《徽学研究资料辑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首席专家。

【 作者: 来自:  责任编辑:姜洪明 审核:蒋大森】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