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岛讲坛 > 正文
黄岛讲坛第67期:杨焕明院士阐述生命科学的三场革命
发布时间:2022-02-28 16:26:31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杨焕明院士为师生作题为“生命科学的三场革命”的报告 孙明迪摄影

【本站讯】2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杨焕明做客第67期黄岛讲坛,为师生作题为“生命科学的三场革命”的报告。副校长姚军主持讲坛。

报告开始前,杨焕明以“一个教书匠”的开场白说到:为年轻学生找到合适的老师,为合适的老师找到有前途的学生,就是自己的目的。他勉励年轻科研人员要做到:求实、求是、求真。同时,通过最新的新冠肺炎疫情数据,介绍了DNA测序技术作为临床诊断的黄金标准,在新冠毒株序列变异、追根溯源和疫情监控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杨焕明由新引旧,介绍了生命科学的“三场革命”。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生命科学的“第一场革命”,它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随之而来的“第二场革命”,是由中、美、英、法、德、日等国共同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揭开了人体30亿对碱基的秘密。杨焕明作为中方代表参与该计划,使中国成为参加该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并跻身基因科技国际前列。回顾人类基因组计划,杨焕明认为,该计划开创了国际合作新文化,即:共需、共有、共为与共享。合作文化推动重塑了国际科学研究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出巨大潜力。作为华大基因学院院长,杨焕明始终要求团队的科研工作要有广泛而密切的合作,不能固步自封。他提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开辟了基因组学新领域并催生出新的测序技术,使得微(痕)量DNA测序技术在体液活检、DNA/RNA基因组分析、单细胞测序、宏基因组和生态组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细胞/发育生物学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背景,杨焕明与师生探讨了合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第三场革命”的可行性,并与师生分享了最新的合成生物学进展,例如通过改造酵母细胞,实现青蒿素、吗啡、大麻等复杂结构化合物,以及人造肉的细胞工业化生产;通过与AI技术结合,高效设计合成通路,实现生物合成路径的高通量筛选;通过将牡蛎和植物代谢路径结合,利用贝壳的生长固碳,实现碳中和等。

报告最后,杨焕明特别提出要尊重生命、遵循生命、探索生命,生命充满了奥秘,而我们正沿着探索生命的大道前行。

随行的丹麦皇家一级爵士、青岛华大基因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劳尔思·博伦教授,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探索疾病相关的变异基因,从而实现个性化/精准医疗的角度,作了题为“再生医学”的报告,分享了自己关于单细胞RNA时空测序的研究,通过基因编辑、表观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理解细胞的进化和分化,辨别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从而实现体内组织再生,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糖尿病等基因相关疾病。他认为,大规模测序、单细胞测序、时空测序等测序技术以及CRISPR等先进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为细胞重编程、再生医学的研究提供了充分保障。

报告结束后,杨焕明与师生进行了探讨交流,并向提问学生赠送个人签名的著作。

杨焕明,基因组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担任基因组学委员会主席、欧盟生命科学与中国合作协调委员会委员、欧洲全球生命科学促进会(EAGLES)副主席、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作为中国代表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1%的测序组装”任务;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组“霰弹法”策略对大型植物基因组进行测序;独立完成超级杂交水稻父本籼稻“9311”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本人及团队所承担的人类、水稻以及家猪、家鸡、家蚕等的基因组相关重大项目使我国的基因组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 作者:淡天俊 孙伟 来自:化学化工学院 科技处  责任编辑:姜洪明 审核:徐永涛】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