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招聘及就业洽谈会往往是毕业生与企业间的对话,然而记者在今天举行的开发区重点企业人才招聘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却没有见到学生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省内外近17家高校的就业工作负责人。
据组委会负责人介绍,之所以让企业与校方直接对话,目的就在于实现校企双方的直线沟通,把个体招聘和个体就业变为集体招聘和规模就业,从而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
“规模效应”带来双赢
上午8点半,开发区金沙滩酒店会议室内已挤得满满当当,来自省内外17家高校的就业工作负责人和开发区200余家企业的招聘负责人,第一次面对面坐到了一起。
“这样的招聘洽谈会还是第一次参加。”来自烟台万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代表告诉记者,以往招聘都是直接接触求职学生,多而繁,而这次却是和校方接洽,精而简,增强了企业招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与企业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各大高校的代表。烟台大学学生工作部何世新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样的洽谈会为高校和企业之间搭起了供需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了高校了解企业需求、企业了解高校人才资源的效果,有利于高校在今后的学生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更科学,更贴近市场,有利于使毕业生的需和求达到协调一致,也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规模效应”。
高校积极主动推介学生
记者在招聘会上发现,以往“稳坐钓鱼台”的各大高校,这次也走到企业中间,当起了“自卖自夸”的“王婆”,在学校及毕业生推介方面不遗余力,各显神通。
离会议开始还有半个小时,来自中国石油大学的代表已经第一个把推介材料放到了与会企业代表的桌面上,单单一本印刷精美的“毕业生选录指南”就达60多页,详细介绍了学校各专业设置及毕业生情况。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和山东工商学院等驻烟高校也紧随其后,把自己的毕业生信息和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邀请函,送到与会企业代表手中。而中国海洋大学、兰州大学、合肥科技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的代表,也主动与招聘企业接洽,积极提供毕业生信息和学校专业教学情况,以期达成长期的供需合作。
洽谈会尚未正式开始,各大企业代表的手中已经被塞了一摞高校推介材料,而高校与企业间的对话也已是热火朝天。
企业渴望开出“人才订单”
在企业与高校的对话中,记者发现一个较为集中的话题,就是企业如何与各大本科院校形成有效对接。
不少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代表表示,眼下不少企业已经与各类职业学校、中专技校等形成了很好的合作,比如由企业根据需要开出“人才订单”,学校开设专业课程,学校的培训以企业为主导,学生实习训练及就业由企业负责,达到了双赢效果。但是由于各大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机制不同,因此与他们的对接迟迟不能深入,这也导致毕业生中还存在“高学历、低技能”的现象。目前,一些专科、二级学院也采取这种灵活的方式,看市场需求来培养学生,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各本科院校不妨借鉴一下,灵活机动地 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端人才,从校企合作中探索推进毕业生就业的新路子。
【水母网2006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