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能源战略日益国际化,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公司对俄语等外语专业方面的石油技能人才需求迫切。为更好地为石油石化企业服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于2002年开始举办国际合作教育。通过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和畅通的校企合作交流和沟通机制,学校培养的留学生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广泛青睐。
一、顺势而动,引领国际合作办学潮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石油石化企业正在走出国门。因此,既懂石油、懂管理,又精通外语的石油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成为石油石化企业争抢的焦点。学校紧紧抓住顺应我国能源战略对国际化人才的强烈需求,自2002年开始就敏锐地捕捉到中石油、中石化国际石油战略对俄语等专业石油人才的迫切需求,顺势而动,于2002年6月先后与俄罗斯古勃金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和阿塞拜疆国立石油大学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双方开始联合培养石油石化企业急需的俄语专业石油人才。截至目前,共派出留学生8批300多人,派出在职工程师两批、有30人培训专业俄语。近两年学校组织了华北油田、中原油田、长庆油田、川庆钻探公司等用人单位与学校在阿塞拜疆学生之间的就业双选会,2007年59名留学生就业率超过95%,2008年43名留学生已经实现全部就业。
学校和俄罗斯国立古勃金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阿塞拜疆国立石油大学的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开创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建制选送学生出国留学的先河,并得到了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的高度重视。2005年,时任中石化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的牟书令还亲自赴阿塞拜疆考察该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并于2005年初调走了在阿塞拜疆学习的所有学生的资料,计划选拔录用毕业生,充分显示出了该项目的发展前景。
在与俄语区广泛开展合作项目的同时,学校还把目光瞄准了与英语区的合作项目上,先后与英国赫里欧·瓦特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英国开放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2003年,学校与英国赫里欧·瓦特大学举办了三期合作培养油藏工程硕士。2004年,学校与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合作举办了MBA研究生课程班,目前已举办了两期,首批54名MBA学员获得了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二、质量优先,彰显开放式教学管理水平
把握时代脉搏、掌控市场需求,其实只是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前提,用实力说话才是硬道理。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外语表达能力和独特的求学背景,是留学生频频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分配到中原油田的毕业生目前全部在一线锻炼,已陆续派往哈萨克、土库曼等海外项目,绝大部分毕业生在俄语和专业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素养,受到了各个基层单位的好评。”中原油田国际贸易总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严春明对已经在其单位工作一年的毕业生赞不绝口。而中原油田钻井四公司人事资源科科长桂春华更是激动不已:“目前分配到四公司的张恒涛等四位同学已全部派往海外项目部,有的已经能够独立顶岗。感谢中国石油大学为我们培养了这么好的既懂专业又掌握俄语的优秀毕业生!”其实有这种感受的还不止他们。华北油田、川庆钻探公司等也高度赞扬去年从学校选聘的毕业生。
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和一丝不苟的监测教学过程是留学生成长为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每学期学校都会对留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评定,共同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加强留学生的自我管理,按班级成立了学生会、学习小组,学校定期对学生会的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学校领导和大使馆也十分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多次去探望和慰问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全方位、多渠道的管理工作有力地保证了留学生的全面健康地成长。
三、量身定制,畅通国际化就业渠道
完善、畅通的校企合作交流和沟通机制也是学校留学生受到企业青睐的又一因素。学校每年都主动深入油田各企业,与三大石油石化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和专业部门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掌握整体需求,全方位开发国际合作项目。油田各企业领导对学校的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他们建议学校要在培养开拓海外市场急需的钻井、矿机、储运等专业毕业生上下功夫。学校会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项目的专业和教学计划。这样,因需治学为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好比是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一样,切实从企业的自身需求出发,着实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经过6年的发展,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国际合作教育已经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办学领域逐步拓展,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很好的服务了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需求,也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