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究竟该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公益事业?”这是许多大学生都在思考的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对此做出了解答。
让聋哑儿童聆听爱的“音乐”
剪指甲、打篮球、语言交流,一般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基本技能对于胶南市聋儿语训中心的孩子来说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奢侈”。7月28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微”梦起航实践队的队员们带着橡皮泥、铅笔、图书来到胶南市聋儿语训中心,为那里的孩子带去关爱。
“哪怕是生活中非常简单的事情,有些孩子也不会做。”“尽量用耐心,付出真心,孩子们就会慢慢接受你。”在那里,队员们遇到了在语训中心工作的09级学姐窦锦婷,她这样对队员们说。在这所学校,有近30名残智障儿童,队员们兵分几路,有的教孩子画画跳舞,有的照顾孩子们吃饭,和孩子做起了游戏,让本来不太热闹的房间一下子充满了活力。
“语训中心的孩子们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我想用我们的行动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关爱。”队员们这样说道。
关爱“城市的美容师”
当人们还在甜美的睡梦中,在寂静的大街上,在星星点点的路灯下,他们清扫着每一条大街小巷,用一把扫帚扫出了城市的洁净。 他们就是“城市的美容师”。7月29日,队员们一同来到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路,为烈日下的清洁工送去了消暑药品,帮助他们清理杂草、打扫路边的垃圾,进一步了解清洁工的生活处境和真正需求,为清洁工群体及其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队员们了解到,青岛市一线清洁工人大部分住在青岛市城郊,年纪大多在六十岁以上,生活贫苦。他们凌晨4点多起床,5点就得上路保洁,上早班的环卫工往往没有时间吃早餐。由于工作量大,环卫工人吃早饭往往“就地解决”,“开水泡冷饭”是家常便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且中午没有休息时间,一直得工作到下午5点钟才下班,工作时长达12个小时。
“他们最需要爱和尊敬的一个群体!”实践队在最后的总结报告中写着这样的一句话。
住进养老院了解老人的精神需求
在“青岛市黄岛区敬老院”、“胶南市理务关中心敬老院”、“即墨市敬老院”等五家敬老院,队员们用了近一周的时间住进敬老院进行志愿服务,在帮助工作人员料理老人日常生活的同时,通过与老人谈心、咨询,了解了老人的精神生活需求。
在得知大学生到来的消息后,老人们高兴地从自己房间出来,和队员们在大厅里唠起了家常,有位身体健朗的老爷爷还给大家表演了太极。队员们一边交谈一边记录调研数据。调研的内容包括统计近几年各敬老院被服务的次数、哪些单位和学校来过、都服务了些什么、老人们真正需要的服务是什么、哪些方面的问题还有待改善。在交谈中他们也希望大学生能为其提供老年兴趣小组、医疗和养生知识讲座等方面的服务。
“外面一千个好,也不如在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舒服。” “敬老院老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重点关注和积极投入的领域,更是社会应该关注的焦点问题。” 队员们这样说。
“社会调研活动不仅加强了我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而且使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队员们说,希望他们的调研结果能为政府和社会公益团体开展老年社会公益活动提供了决策依据,让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得到了帮助,使大学生“微公益”遍布到每一个角落。(张亮亮 张伯驹)
《新华网》(2013年8月13日)
相关链接:
【新华网】中国石油大学学生暑期践行“微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