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下午,位于开发区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园内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同学”:40名来自工程工地的农民工,该校经管学院的教授为他们上了一堂维权知识课,告诉他们如何签合同、要工资。
40名农民工身穿统一的蓝色制服,上面写着所属建筑公司的名字,头戴着黄色安全帽,径直走进了经管学院教学楼,在一楼的教室里坐了下来。今年46岁的湖南人彭武是其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儿子今年26岁,和他同样在开发区的海上嘉年华项目干活,目前孙子也已经3岁了。彭武小学没有毕业,到处打工,起初全家都在广州,两年前他跟着其他老乡来到了青岛。此次干活的工地,离着石油大学只有一条马路之隔。当天讲课的内容是如何和企业签订正规劳动合同和产生工资纠纷时该怎样维护权益。彭武在建筑工地干了20多年,他告诉记者,学这些知识有用。不过,来青岛两年,彭武尚未碰到拖欠工资的情况。
“咱穿成这样,坐在教室里确实有些紧张。”老家在山东单县的高军喜告诉记者,进校园前,他特意在工地上洗了个澡。
“首堂课我们请经管学院的老师告诉农民工该怎样维权。”组织方中建三局办公室主任汪桂武告诉记者,现在农民工越来越难招,一个普通的瓦工,一天的收入就能达到了300多元,一月下来收入近万。一名普工,一月的收入也有5000多元,且每天的工作时间只有8小时。该公司在青岛承建了多个项目,施工人员主要来自四川、湖北等地。为了留住这些远在异乡的农民工,除了提高工资待遇,他们还大打“感情牌”,开展了关爱农民工活动。当天的学习,只是他们和石油大学工友校园大讲堂的第一堂课,今后每月,他们都将组织休息的农民工,到石油大学经管学院聆听各类讲课。(记者 徐美中)
《青岛晚报》(20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