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新一届毕业生早已冲入职场“厮杀”,而今年749万的毕业生总量,注定了这些职场“新鲜人”首战不会太轻松。在这样千军万马混战的时刻,如果能有同门师兄师姐上阵指点迷津,集体出动帮助新人“开外挂”,过关斩将直捣黄龙肯定不在话下。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学院研究生会里,就流传着这样一份求职闯关“秘笈”。“从2008年开始第一届毕业生写下自己的就业经验到现在,我们的作品已经攒了7本,大概有三四百篇,总字数也达到了85万字。 ”“秘笈”创始人研究生辅导员姜飞说,这份由7届师兄师姐撰写的85万字“秘笈”,在每年毕业季时都会被学生们奉为珍宝,从里面提取各种“笔试经”“面试经”,在“秘笈”的传递中,同窗之情也同样在传递。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晓雨
歪打正着“求职秘笈”诞生了
“我是2007年研究生毕业的,当时选择留校工作时,也是参考了实验室很多师兄师姐的建议,到了2008年我迎来了自己工作后的第一个毕业季。 ”2008年春夏之交,2005级的学生们迎来了就业季,首次进入就业市场,不少手忙脚乱的同学找到了姜飞咨询。“我个人的经验毕竟少,而且很多时候也是把别人的经验再转述给他们,与其别人转述,不如自己直接说,为了让新一届毕业生受益,我想到了这个点子。 ”
姜飞最初的想法,是希望把每一届毕业生的就业经历和去向,以文字的方式保留下来,看看自己同门师兄弟们,像蒲公英一样,毕业这天从石大四散而开,到底可以飞去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什么地方。因此他给这个活动起了个相当霸气的名字——“就业吉尼斯”。 “第一届我们就做了调查问卷、征文,同时还举办就业经验交流活动。 ”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念头,后来变成了一摞85万字的书,更在之后的7年里,成为了每一届毕业生求职路上的指南针。
请来导师 给学生们做指导
昨日上午,在信控学院研究生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这摞“求职秘笈”,每一本“秘笈”代表的都是一届毕业生的求职“干货”。记者注意到,根据毕业生出路的不同,每本分册都涵盖了读博、考公务员、进国企、考研究所、进外企等不同门类的 “分秘笈”,最后还附上了调查问卷的结果和分析。“每一届的调查问卷涵盖了当届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求职成本、就业满意度等,可以让下一届学生对就业形势有整体了解,当然问卷的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很多都是后来加进去的。 ”
姜飞说,就是在做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学院注意到了导师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 “每个研究生导师都会有自己熟悉的对口单位,对各自行业的企业、研究院所也有了解,他能给出最中肯的业内评价,避免学生跑弯路。 ”为了让每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向披靡,学院把导师们也请来,给毕业生们指导,每个学生就业到什么程度了,都会定期通知导师,由导师推动学生更好就业。“这个做好之前只是在我们学院里做,从去年开始,推广到了全学校,现在每个学院的研究生导师都知晓自己带的学生的就业状况。 ”
手把手教 攻略“武装”到细节
“师兄师姐们会在里面写得很详细,比如简历是打印成一张还是两张,面试时有哪些礼仪,着装有哪些讲究。 ”阮宏镁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2012级研究生,作为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早在春节前她就已经找到了工作,她告诉记者,由前7届师兄师姐们传下来的“秘笈”,几乎是手把手地教给自己找工作的攻略,甚至连简历如何打印、哪些内容要标黑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师兄师姐们都一一写出来,对着学弟学妹们千叮咛万嘱咐。
“毕业生写的不仅仅是自己最终进入企业的经历,很多还把之前失败的历程写进去,然后自己分析原因,让师弟师妹们引以为戒。”姜飞给记者展示了2006级研究生陈功泉的“攻略”,在这篇近5000字的“攻略”里,陈功泉把自己可以选择的出路分成了事业院校类、设计院类、研究院、自动化专业性企业、石油公司、类似专业公司、国际公司多类,分门别类地总结每个企业、机构的优劣势和自己的闯关经历,这些仅供“内部传阅”信息,在后面几届同学就业时,都帮了大忙。
要夺“阵地”全院同门来助阵
“以我们学院研究生为例,很多学生都是直接保研,之前本科毕业时也没有进入过就业市场,硕士毕业才是第一次经历找工作,很多人对于面试、笔试失败也不知道原因在哪里。 ”姜飞介绍,对每一届新毕业生而言,他们不仅可以从“秘笈”中获得各种“闯关绝技”,还可以顺着“秘笈”里的线索,直接找到自己目标单位工作的师兄师姐的联系方式。 “像之前国家电网、中石化招我们学院的毕业生特别多,每一届毕业生就会告诉后几届的,一般这家公司面试、笔试喜欢怎么考察,特别看重应聘者的何种素质。 ”“在面试这家设计院之前,我联系上了在这里工作的一个师姐,她比我高两届,跟她咨询了一下设计院的现状、工作强度、薪酬待遇一些情况。”与阮宏镁同一个实验室的黄琳哲现在已经签了中石油华东设计院,他说,自己在面试之前,就是直接联系上了同门师姐,提前打听了各方面的信息。据了解,在信控学院一旦应届毕业生选定了某个目标单位,往上好几届的师兄师姐都会帮助出主意,甚至连老师和导师也跟着出力。
现场“传艺”帮同窗披荆斩棘
今年毕业的史芮芹说,虽说研究生工作不难找,但是她和很多同学还是经历过几个月的求职“摔打期”,在这最孤立无援的时刻,师兄师姐们的“声援”就显得格外温暖,甚至连他们自己同一届的同学,也会在关键时刻 “搭把手”。 “有时一个企业的面试分两拨,第一拨考完的就会告诉第二拨参考的同学大体考什么内容。 ”同样今年就业的范峰辉介绍,一些企业招聘往往分多次,一些年后参加补录的同学,就常常会跟上一学期已经拿到offer的同学“取经”。
“一开始前两届学生投稿的还不算多,到了后来基本每年毕业生都能提供60多篇自己的经验,再加上调查问卷,超过7成的毕业生每年参与到‘就业吉尼斯’中。”在采访的最后,姜飞还不忘嘱咐已经找到工作的范峰辉、史芮芹、阮宏镁、黄林哲写写自己的心得,在他看来,最纯洁最珍贵的同窗之情,就在这完全“不藏私”的心传身受中体现出来。对这些顺利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来说,借助同门师兄师姐的“秘笈”,他们如愿找到了工作,自己新的经历也将被添加到“秘笈”中,继续在学院里流传,帮助下一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披荆斩棘。
《青岛晚报》(2015年04月23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