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石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石大 > 正文
中国青年网:青岛大学生走进杨家埠年画:恰逢新时代 非遗遇转机
发布时间:2017-08-23 19:51:57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中国青年网潍坊8月23日电(通讯员 杨潇)杨家埠是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其生产的年画色彩鲜明,风格淳朴,以喜庆吉祥题材见长。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月19日至7月21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忆旧游社会实践队来到山东潍坊杨家埠村,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调研采访。

祖辈开拓,我辈传承

明朝初期,杨氏祖先举家迁往杨家埠,在九棵大槐树的荫蔽下,安家落户。安定之后,杨氏祖先安居乐业之后开始制作木版年画。杨家埠木板年画距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杨家埠木板年画。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文思洋 摄

忆旧游社会实践队队员拜访了杨乃东先生的年画坊。各色各样的年画正是在阴暗的房子里诞生。“画画无正经,好看就中;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和人意;模样要俊秀,能得人喜欢。”杨乃东先生张口就来,讲出了对木板年画创作的整体要求。

作为杨家埠木板年画的传承人之一,杨乃东先生从十二三岁开始制作木版年画。他向我们介绍:一幅年画的制作分为三个步骤——雕刻画板,版套印刷,烘货点胭。

“早先,年画的刻板是用野生的棠梨木,现在用的是梨木。将选好的梨木泡透晾干,根据需要拼凑粘接成大小不同的坯板。用毛笔勾出线稿,并用浆糊将其反贴在坯板上,置于阴凉处晾干,雕刻画板这一步便算是完成了。”讲到细致之处,杨乃东先生念起了他的口诀,“年画待要好,头大身子小,眉眼清楚,头脸俊俏,身价四称,颜色花哨。”

据杨先生讲,雕刻一块木板大约需要三个小时。诸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有二三十个主要人物需要雕刻,而每个人物则又需要四五种色彩,每种色彩用一个刻板雕刻。这样算下来,雕刻一套年画板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其用时之久,用功之细,令实践队队员心生敬佩。

“第二步版套印刷。”说到这里,杨乃东先生的思绪不觉回到了以前,“早先,杨家埠村依傍在九棵大槐树下,用槐花和槐米熬过的水作黄色,用槐豆熬水作为绿色,其他颜色也是从花花草草中提取而来。”

将宣纸与画板对齐,大刷子一过,揭开,印刷完成。一个娴熟的工人,一天可印200多张年画。

将一支大羊毫毛笔,减去前端的三分之一,粘以玫瑰红颜色,再调和适量的水分后,在年画人物的脸内侧做旋转状,即可完成点胭。

制作完成的年画置于阴凉处晾干,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杨乃东先生向队员介绍木板年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文思洋 摄

恰逢新时代,年画遇转机

实践队队员辞别杨乃东先生后,前往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受到了总负责人杨骏龙先生的热情接待。杨骏龙先生自豪地说:“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是村办企业,每个杨家埠村民都有股份。想不到吧,这在全国已经不多见了!”

跟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杨家埠木版年画在近代也曾衰落,建国初,响应周恩来同志抢救“非遗”的号召,杨家埠人自觉传承这项工艺,自己出资自己搞宣传,从最初的小工厂做到现在的大观园,。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工艺也赶上了时髦。“现在,杨家埠主要发展旅游这块,每年都有许多学生过来参观学习、写生创作。我们也在线上宣传,跟美团、携程、去哪儿等平台建立了长期合作。开了网店,另外呢,我们有自己的传媒公司,定期举办一些宣传活动。”杨骏龙先生跟实践队员讲述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

在与杨骏龙先生谈话期间,有几位外国游客到访。据杨骏龙先生说,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每年来参观的外国游客占越来越大的比例。杨家埠木版年画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翩翩起舞。

实践队员在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同马耳他游客交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文思洋 摄

眼下虽有余力,但恐后继无人

接待处经理杨磊先生陪实践队队员参观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一路上,边走边说。杨磊先生说:“我特别喜欢接待大学生,每当看到大学生来做实践,就十分高兴,看到你们就看到了年画传承的希望。”

虽然杨家埠的匠人不少,但大都年逾半百。虽然经常有小学生去学习制作,但他们只是当成一门课程,浅尝辄止,并不会潜心去做传承人。制作年画这份工作需要有持久的耐力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而收入却不是立竿见影,耗时长却收益低,年轻人也很少愿意传承。

“这些年画传到国外,外国人看了觉得好,他们认为中国人匠心独运,年画有研究价值;华侨同胞看了也觉得好,一看见就想起祖国,想起家。偏偏在自己国家,木版年画反倒不太受欢迎,尤其年轻人,更不关心。”每每想到这,杨磊先生的眼神里总流露出意思黯淡。

参观完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杨磊先生又跟实践队队员讲了他的志向:“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现在是AAAA级,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成AAAAA级,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座引以为傲的艺术殿堂。”

“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生根于此,生长于此,更应繁茂于此,飘香四里。而如今,后继之人屈指可数,更不知往后的几十年,这朵奇葩能否继续绽放。”实践队队员毛强强感慨道。

中国青年网(2017年8月23日)

相关链接:

中国青年网:青岛大学生走进杨家埠年画:恰逢新时代 非遗遇转机

【 作者:杨潇 来自:中国青年网  责任编辑:徐文华 审核:刘积舜】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