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桂英向队员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文恺 提供

高桂英与学生的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文恺 提供

高桂英的面塑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文恺 提供
中国青年网青岛4月11日电(通讯员 张文恺)在济南的非遗艺人中,提起高桂英的名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公交车上,车站站牌,只要稍微一留意,就是发现她的身影。
20多年来,高桂英将自己的手艺免费教给每个上门求学的学生,还用自己捏面人所得的收入资助别人。到今天,她教过的学生超过5000人,捐款100万元以上,被人亲切地誉为“面塑奶奶”。
4月5日至6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逐梦石光”社会实践队到山东省济南市拜访了“面塑奶奶”高桂英,听她讲述自己的面塑人生。
“偷”来的手艺
今年70岁的高桂英出生于济南一个普通家庭。由于家庭条件十分贫苦,高桂英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被父母送人了,正巧这家是一个面塑世家,也就开始了她与面塑的不解之缘。
“祖辈上的规矩传男不传女”,高桂英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学习面塑艺术的机会,但她从来没有灰心。“我就趁着给老人端茶倒水的时候偷看一眼,回来之后自己琢磨。”起初她捏出的面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四不像”,后来她开始利用积攒的零钱,跑到大街上买回猴子、小狗、山羊等图片,对比着图片一本正经地自学捏面人。那个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白面用,就用泥巴,功夫不负有心人,反复的练习终于让她的作品变的栩栩如生,后来拿到大街上卖,也会被一抢而空。不过,真正全身心投入面塑艺术还是她退休之后。
退休后的高桂英,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热爱的面塑艺术中。每天,她黎明即起,和面、蒸面、调色,准备面塑所用的各种基本材料。吃过早饭,她准时推出自行车,带着所有的家什,到街上摆摊卖货。
因为一直没有固定的摊位,高桂英除了常去的黑虎泉边、琵琶桥上,有时她还在学校或医院的门口摆摊。可是,不管在哪儿摆摊,那些活灵活现的面塑,特别是高桂英变魔术似的现场表演,总能吸引很多人的目光,她的小摊子,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
“我看不得学生受苦”
不光免费教面塑,高桂英还对学生管吃管住,给学生买好吃的,自己却躲起来吃剩饭。多年来,高桂英很少给自己买件新衣服,穿的都是别人淘汰下来的,却经常给徒弟们做面包服,甚至还给环卫工买过保暖皮靴。
自打高桂英免费传艺,办起培训班,原本还算宽裕舒服的日子就到了头。高桂英整天将心思放在培训班上,家里原有的积蓄全部贴了进去,经常是今天赚钱明天花,家里住的房子是租的。
让高桂英始料不及的是,随着她收徒弟不要钱还包吃包住的事情越传越开,许多并非为了学艺的人也找上门来,有些人背着铺盖卷,进门就问:“这儿是管吃管住吗?”虽然高桂英严格把关,难免还是有混吃混喝混住的“漏网者”。
2004年春节是她最艰难的时刻。徒弟们学兴正浓,谁也不愿意回家过年,高桂英去买了速冻水饺和水果、瓜子,可是家里一点烧的都没了,也没钱买煤。大年三十,她就带着李忠华去垃圾堆里捡可以拿来烧火的东西。想起当时的惨样,高桂英的眼圈红了:“这些孩子跟着我受苦了。”
大约从1995年至今,高桂英捐出的善款已经近百万元。不管是没钱读书的孩子、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身体有缺陷的残疾人......每每遇到这些高桂英总是会伸出援手。
“我想让手艺传下去”
对于自身的手艺,平常人的心态都是秘不示人,更不轻易传授,但高桂英的态度极为通达,除了毫无保留的交徒弟,对于围在摊子边上看,甚至问长问短的人,高桂英也从不回避,有时还指点一二。
从1995年大量教徒至今,高桂英已经义务教徒20多年,徒弟有5000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过的学生也由最初的喊她妈妈,变成现如今喊她奶奶。这其中全国各地的人都有,最大的比她的年龄还要大,但这其中年轻人还是少数的,大多数都是中年人或者上了点年纪的。
“以前的时候,我教他们做面人然后卖,挣了钱分给大家。”后来学的人越来越多,高桂英都是免费授课,这些年来她有教过残疾人,有流浪者,高桂英用面塑帮助他们慢慢地自力更生。
“您就不怕有人偷学了您的技术吗?”
“手艺好就不怕,况且这个东西这么复杂,原料手法什么的每天都在变化。”当队员问起为什么不对技艺保密时,高桂英的言语间充满了自信。
作为济南民间面塑艺术的传承人,在传承非遗方面,高桂英不遗余力。因此高桂英先后获得了“爱心艺术家”“十大责任市民”等荣誉。除此高桂英还被聘为小学、中学、大学面塑教育校外辅导员。按照约定,她每次都会准时出现在校园里,教学生捏面人儿。她说,自己把面塑带到学校里来,就是想让孩子们了解这种艺术形式,喜欢我国的传统文化。
“我义务教了这么多学生,不仅仅是想帮他们维持生计,其实更是想完成一种文化的传承”,实践队队员临走前,高桂英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我想让面塑手艺传下去。”
中国青年网(2018年4月11日)
相关链接:
中国青年网:山东一高校学子走访“面塑奶奶”:想让手艺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