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石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石大 > 正文
【新华网】张瑞涛:以特色强化本色,打造三“味”贯通、四“维”联动的 高校思政课“特色+”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25-04-28 10:24:50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本站讯】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上,行业院校如何落实好思政课“铸魂育人”根本任务,如何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以提升育人实效,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瑞涛就此接受了新华网记者的采访。

  新华网: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课程,作为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20多年的思政课教师,您觉得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张瑞涛:首先,从教学主体角度看,传统思政课课堂是以单一教师为教学主体,具有形象固化、思想观念单一化的弊病,容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对社会问题和理论知识的多元认知,只有解决单一教师授课针对性、共情性不强的问题,才能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其次,从理论教学角度看,传统思政课教学多在学科体系转化为教材体系、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上下功夫,在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身心素养、德行体验方面投入不够,只有解决单纯理论灌输创新性、体验性不强的问题,才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第三,高校思政课程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如何更好整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优势资源,从而增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各高校做法不一。只有立足校本特色和地域优势、构画特色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才能解决好实践教学是什么、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增强学生的临场感。

  第四,思政课面向全体学生全体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思维特征、学科属性乃至性格特点俱不相同,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也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思政课教师不能单打独斗,只有解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问题,才能增强学生的价值感。以上这些问题是所有类型高校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解决方法有共通之处,但在基本原则之下也蕴含着个性化的密码。

  新华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在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张瑞涛:习总书记所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为我们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其中,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是我们行业院校特别需要去深入思考和努力践行的。从思政课政治属性出发,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而行业院校是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只有更好引导学生立志献身行业发展、扎根地方基层、服务国家战略,才能真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肩负起本行业发展重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总结学校在历史文化、人才培养、服务导向等方面的特点,用鲜明的石油行业精神、生动的石油特色案例、丰富的石油行业发展实践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帮助学生把个人专业志向和石油石化企业发展联系起来、和油田基层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和中华民族复兴全局联系起来,做勇于担当的新时代石油青年。

  新华网:思政课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您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开展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

  张瑞涛: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贯彻“全周期育人”理念,努力做到全主体协同、全要素激活、全链条贯通、全过程把控,建构了行业特色鲜明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首先,打造了“专职+兼职”“学者+模范”“管理岗+教学岗”的全主体协同教师队伍,把辅导员、行业先进模范、校内外党政工作者等引入思政课教学队伍,通过有效的多师授课,以多元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思维方式推动师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开拓学生的思想视野,培养学生的复合思维和辩证思维。

  其次,建设“教学要点+专业特色”“普遍问题+个性需求”“理论学习+实践体悟”的全要素激活课程资源,把真切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典型事例和典范人物引进思政课,积极开展“石油工业与中国现代化”“科学家精神与能源报国”“石油英模人物选讲”等选修课程建设,在“大历史观”的宏大叙事中说明石油行业发展与国家命运的休戚与共,在“两个大局”的宏大视野中找到石油行业发展现状、前景、使命的切入点,用最鲜活的语言讲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石油行业发展的新篇章,彰显学校的专业实力、独特贡献与历史文化底蕴。

  第三,建构“线上+线下”“虚拟+现实”“校内+校外”的全链条贯通教学形式,贯通线上线下资源以增加学生学习深度,贯通虚拟现实资源增加学生学习的精度,贯通校内校外资源增加学生学习的广度,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拓展课堂场域,带领学生看到时代之宏大、体味实践之鲜活、领悟现实之生动,从而坚定行业报国的使命担当。

  第四,建立“高水平”“复合型”课程组,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全过程把控育人,构建“马理论+文科+理工”复合课程教学组,跨学科协同集体备课,打通专业课和思政课的鸿沟,解决思政课普遍性和行业特色相协同的问题。

  新华网:您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念很特别,也很有吸引力,您能具体谈谈这一模式的特色和做法吗?

  张瑞涛:具体说来,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三“味”贯通、四“维”联动。三“味”即行业韵味、历史底味、地域风味。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把行业院校最鲜明的特色资源、学校驻地的发展特色和行业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文化因素融入思政课,从大历史观出发,讲清楚国家相关战略制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相关行业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意义,把学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讲深讲透,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四“维”即“大小结合”的教学课堂、“动静结合”的教学形态、“虚实结合”的教学场域、“专兼结合”的教师主体。我们把固定的思政课程与动态的实习实训相结合,把理论讲授的“静态课堂”与实践教学“动态课堂”相结合,把线上虚拟教学和线下面授研讨相结合,把思政课专任教师与能源企业先进模范、校内外管理干部等“大师资”相结合,通过“四合”实现各种资源的跨界联动,从多个角度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彰显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和情感温度。

  新华网:从您刚才的描述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模式还是很有特色的。请问目前该模式取得了哪些成效?产生了何种影响?

  张瑞涛:我们在高校思政课“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近年来,我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亲和力增强,教学质量提升显著,学生的获得感、参与感、价值感明显上升,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在石油石化行业高校得到推广,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其他类型高校产生的一定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得到国家部委、省级相关部门和兄弟院校的充分认可。获批1个教育部名师工作室、3个山东省思政课名师工作室、3门山东省思政“金课”;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4项(含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教改项目10余项;获国家级思政课教学展示二等奖及以上4项、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省级思政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及以上10余项;实践教学成果获省级及以上奖励5项;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实践经验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近10次,改革成果被青岛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新华网(2025年4月27日)

相关链接:张瑞涛:以特色强化本色,打造三“味”贯通、四“维”联动的 高校思政课“特色+”教学模式

【 作者: 来自:新华网  责任编辑:姜鉴明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