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石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石大 > 正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厚植能源报国情怀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25-04-02 12:30:32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本站讯】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始终将厚植能源报国情怀作为育人核心,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为导向,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构建“课程链—实践链—育人链”三链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近三年,专业学生在国家学科竞赛中获奖76项,毕业生深造率突破50%,就业单位对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满意度达96%。

聚焦能源变革,构建“热科学+”课程生态

面对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需求,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构建“需求导向—学科交叉—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2024级培养方案中新增“能源动力创新实践”专创融合课程、“能源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课程、“碳中和技术”前沿科技课程,改造“热能转换装置课程设计”项目式课程、“油气热科学技术”课程设计产教融合课程等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团队创新“石油精神浸润式”思政育人模式,在“工程热力学”课程中嵌入“油田水套加热炉”等红色工程案例,在“传热学”实验中开展“管道保温材料测试”等思政实践项目。

“我们自主研发的油田联合站多能互补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可模拟太阳能、地热能、污水余热、热泵等多能互补供热特性,学生可在虚拟空间体验联合站工艺流程及装备。”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王新伟介绍。该平台已支撑专业课程开展虚实联动教学,学生工程系统认知能力全面提升。2020级学生司潇涵在参与胜利油田创新项目后说:“从油田余热回收的课程设计到企业真实课题攻关,我深刻体会到专业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贯通“四阶递进”,打造真实实践平台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构建“基础实验夯基—专业实验强技—综合实训赋能—创新项目突破”的进阶式实践体系。在基础实验层,建成传热性能测试、燃料特性分析等标准化实验模块;专业实验层引入管内多相流动、污染物超低排放等行业主流设备;综合实训层通过“能源系统智慧运维沙盘”开展多能源协同调度实战演练;创新项目层实行“企业出题、师生解题、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改革机制。

依托胜利油田、新奥燃气等实践基地,形成“认识实习感知产业—拆装实习剖析设备—仿真实习掌握系统—专业实习对接岗位”的递进式培养路径。2024届毕业生闫彤在胜利发电厂实习期间,发现在新能源并网背景下电厂经常面临变负荷运行问题,其毕业设计课题“300MW蒸汽轮机变工况运行规律研究”针对不同变负荷情景开展运行优化研究,研究结果得到来自电厂答辩评委的高度评价,获得校级本科优秀毕业论文。

推行“全员大创、全程导师、全域资源”的创新训练机制,建立“课程设计筑基—学科竞赛练兵—毕业设计攻坚”人才培养链条,设立创新实验室,配备3D打印、快速成型等设备支持项目孵化。2021级学生郑书衡团队研发的“分布式在线制氢燃料电池系统”,在解决偏远地区分布式制氢难题过程中,将专业报国志向转化为技术攻坚动力,先后进行17次方案迭代,最终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产业赛道铂金奖,相关技术得到山东能源集团等企业的认证。

深化“三维协同”,构建开放育人共同体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构建“校企协同育才、校际协同创新、国际协同拓界”育人网络。与山能集团等共建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成立“智慧能源技术”等校企联合实验室,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践导师,共同开发“油气热科学技术”等产教融合课程。在校际协同方面,与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共享DCS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联合开展毕业设计跨校答辩。国际化培养实施“双导师+双课堂”模式,开设“能源与人工智能”全英语课程和“两相流动与传热”双语课程,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聘请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等学校教授,组建专业课程国际教学团队为本科生上课,拓展学生国际视野。“通过对流体力学及其在能源系统中的应用相关国际课程的学习,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回顾了流体力学相关的知识。”2022级本科生金怀宇说。

站在能源革命与教育变革的交汇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将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拓展氢能技术、碳捕集与封存等新兴方向课程模块,建设能源系统智慧运维创新实践中心,集成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我们要让每名能动学子都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动能单元’。”专业负责人林日亿教授表示,“通过‘三融合’育人体系的持续迭代,既要在专业教育中深植红色基因,又要让创新实践激荡报国情怀,争取到2030年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创新项目、80%毕业设计课题源自企业真实需求,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国教育报(2025年4月2日)

作者:杨正大 林日亿 姜烨 张秀霞

相关链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厚植能源报国情怀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 作者:杨正大 林日亿 姜烨 张秀霞 来自: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姜鉴明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