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发布,对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高校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生效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转让数量进行统计排名。山东有四所高校上榜,其中驻青高校占两席,青岛科技大学转让专利800件位列第37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转让专利572件位列第59位。为了让专利从实验室走出来,让技术走入市场实现其价值,两所驻青高校也在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专利转化量逐年递增且注重市场应用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浪费。”青岛科技大学树立了这样的理念。2023年4月,青岛科技大学与山东山科产研人才价值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就短纤维定向取向增强橡胶复合材料挤出成型技术项目成功签约,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汪传生教授科研团队的18项高价值专利转化价值940万元,标志着学校有组织科研工作高价值专利培育方面取得新突破。
2023年7月,青岛科技大学与济宁亿联化工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间苯二酚、对甲基苯酚、对甲苯磺酸”,三个产品生产工艺包技术转让费总计2.2亿元。
根据“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截至2023年12月31日,青岛科技大学专利转让800件,在全国高校转让量统计排名中位列第37位,较2022年增长68%,首次挺进全国50强,取得历史性突破。学校近几年的专利转让数量呈逐年递增状态,2022年的榜单中,该校专利转让476件,在全国高校中排名52位;2021年专利转让366件,排名57位。2022年以来,学校连续签订“高性能锂电用系列化学品工艺技术”成果转化合同额7.7亿元、“磺化化工技术”等系列专利工艺包转让合同额2.2亿元,专利转让和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了解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与痛点难点,瞄准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从被动变主动正成为学校科研人员的一致追求。青岛科技大学转让的专利主要涉及领域化工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行业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例如,汪传生教授团队研发的多项专利、新技术已经顺利在益阳橡机、大连橡塑、无锡双象、青岛双星等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也呈积极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专利转让572件,较2022年增长了40.9%,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59位;2022年的榜单中,该校转让专利406件,排名64位;2021年专利转让322件,排名61位。2022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签订技术转让、许可等成果转化合同额2172万元,同比上一年度增长18.8%;2023年学校签订技术转让、许可等成果转化合同额4433万元,同比增长10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柴永明教授在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里进行科学研究。
“商业化是检验创新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管理理念。2023年,柴永明教授团队以“一种用于FCC汽油预加氢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硫化型汽油加氢改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的专利授权许可山东骏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一种废润滑油临氢预处理提纯方法”的专利授权许可河北日新浩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两项合同金额均为1000万元,迄今为止这两项项目是学校专利实施许可转化单笔合同金额最高的项目。两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可复制性强,有助于实现全国布局,形成规模效应,为促进加氢催化剂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全国废润滑油的绿色循环利用贡献智慧和方案,成为加氢催化剂行业和废润滑油绿色生态循环利用的引领者。
政策“红利”激励师生想创新、敢创新
专利转让数量取得突破,得益于学校的专利转化“好政策”。两所上榜高校对科技成果的转化、管理制度等做出明确规定。
青岛科技大学先后出台了《青岛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青岛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14项核心制度文件,健全了内部工作机制,规范了操作流程,形成了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氛围。另学校科技处作为学校主管科学研究工作的职能部门,秉承“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理念,统筹负责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工作,多部门协同,共同打造了从成果产出、熟化成果、成果推广,最后实现产业化的独具特色的多维度、深层次、宽领域、细机理的科技转移转化精准服务机制。
为推动将更多科技成果在青岛转化落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委员会,统筹负责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规划、部署和落实。通过机构调整将技术转移中心划归国家大学科技园办公室进行管理,将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校属产业三路工作从机构以及组织领导上进行统一规划,通盘布局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从体制机制上畅通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及产业化渠道。
这两所驻青高校也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制度,来提高科研人员实施专利转化的积极性,激励师生对科技成果“更上心”。比如《青岛科技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理工)经费管理办法》规定,对成果完成人、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的现金奖励,不限比例且计入学校当年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给予科技人员的现金奖励,可减按50%计入科技人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最大程度激励老师们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进一步修订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出台最优惠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转让和许可都是90%直接以现金奖励的形式给老师。让科研团队能收到真金白银的收益“红包”。
探索符合学校气质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汇聚的主体。据了解,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 3.8%,大量的科研成果沦为了“沉睡专利”。要唤醒这些“沉睡专利”,让技术走向市场,专利运营工作至关重要。
在学习借鉴国外高校成功模式的过程中,青岛科技大学也探索着符合自身特征的专利运营模式,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青科大模式”。面向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以“接地气”的方式寻求发展成为青科大科研工作者们一致认同的工作准则,从“不找校长找市场”到“校长带着打市场”,学校走出了一条科研、教学两不误的创新之路。学校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建有青岛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橡胶谷、青岛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等3个国家级孵化器,累计孵化300余家科技型创业企业。历经40多年的探索实践,青岛科技大学构建了一个以全流程管理、全链条覆盖、全要素支撑、专业化推进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青岛科技大学不断完善“数量布局、质量取胜”为导向的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机制,实施“分类施策、梯次培育”计划,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力度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9家,近三年签订技术合同1300多项,合同额近20亿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则构建了“成果+平台”“成果+人才”“成果+资源”“成果+服务”四大工作体系,主动对接政府和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为使科技成果“流动”起来,学校打造高层次平台载体,引导和鼓励学校教师将科技成果向地方转移转化;汇聚各方资源搭建平台,通过校地深度融合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人才培养,培养一支懂政策、懂市场、懂技术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通过选聘科技成果转化专员助力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举办首届科技成果推介大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网上知识竞赛、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转化讲座等系列活动,提升学校师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还不断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先后与胜利油田、大庆油田、兖矿集团等几十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交流活动,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参加多场高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流活动,为学校老师拓展社会资源。并且,积极协助学院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筛选优质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方案设计和培育孵化;更新和完善学校“可转化成果库”,按领域梳理了学校重点可转化成果向各类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推介和技术需求对接。
未来,青岛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加速专利从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工厂应用,形成高价值专利培育驻青高校模式,以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学校、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
作者:高雅洁 刘玉梅 杨安
相关链接:齐鲁晚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两所驻青高校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百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