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之问,也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国家之需,作为能源行业的重点院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又会交出怎样的时代答卷呢?近日,山东电视台新闻频道以《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题报道我校积极探索和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典型做法。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聚焦“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聚力自主培养一流人才,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打造社会力量和高校协同的融合育人联合体,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学校遵循“一色三味”的思政课教学内容试点改革,将海洋文明、齐鲁文化、石油精神的精髓融入课堂,同时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张瑞涛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建设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瑞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不断挖掘能源行业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了解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后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尊敬感,就培养出来了。学生在走进实践的过程当中,在丈量祖国大地的过程当中,真正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
2017年以来,学校获批9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平台,48个本科专业入选一流专业“双万计划”,44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2个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牵头获评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何利民介绍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建设情况
油气储运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带头人何利民教授表示,我们一直在紧跟油气管道行业的发展形势,目前来讲是两个方面,第一是人工智能,对我们专业来讲就是智慧管道的发展;第二来讲就是低碳,对于管道来讲就是二氧化碳的输送。针对这些不同,我们的培养方案在不断地调整,适时地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培养学生。
马文忠介绍《典型石油钻采设备电气节能技术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情况
《典型石油钻采设备电气节能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马文忠教授表示,我们把石油石化领域里的最新理论研究和科研成果贯穿到石油石化电气节能技术这门课的教学之中,并撰写了相关教材,搭建了相关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生的拔尖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学校还加强协同育人,引入企业、科研院所等的优质资源,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推动个性化、差异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汪顺宇介绍科研进展情况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研究生汪顺宇表示,在前人的理论上发展了自己的一些理论,然后研究了一套关于孔隙(原生孔)保存恢复的一套方法,指导我们下一步的布井还有勘探。把精度提高,这样我们每打一口井都能保证油气的勘探率。
王健介绍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情况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健教授表示,汪博士可以深入到油田一线,去掌握油田在生产过程中真正面临的问题,从而把生产问题转化成我们需要去解决的科学问题。可以把国际上比较前沿的观点和认识,直接拿到油田生产中去应用。
侯影飞介绍学校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情况
教务处处长侯影飞表示,学校的办学立校之本,就是服务行业,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按照需求导向,我们进行供给侧改革。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实际上体现了三个“新”,第一个是新的结构,按照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原则,对学科专业布局进行了优化。第二个就是新的方案,结合现在的改革形势,按照大类培养,强化通识教育,来拓宽人才培养的出口口径,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第三个就是新模式,坚持三融合(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引入企业科研院所加入办学主体,破除一些体制机制的障碍,形成合力来培养新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
相关链接:
山东电视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