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喜欢看月亮。
无论是轻云蔽月、还是皓月当空,人们总喜欢微微抬头凝视月亮。或残缺、或圆满,他们总能在这一抹倩影中看见故乡、看见亲友、看见理想、看见“不提也罢”的过去、看见“清风流水”的未来。其实,很久之前就有过这样一个人,他于中秋之月下,欢饮达旦,大醉遣怀。
他叫苏轼。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他拿着酒杯遥问苍天,像是在打趣一位邻桌而坐的友人。他问得痴迷,想得逸尘,一句“把酒问青天”绘尽狂放。他看着远处的天、天上的月,琢磨着天上的桂殿兰宫里,今夜是哪一年。“我也曾想踏着风力‘抟扶摇而上’去天上瞧一瞧。只是担心天上美玉砌成的楼阁太高,我难不住寒。”他放下酒杯,轻轻说着。起身舞蹈,看着月光下自己晴朗的影子,咂舌一笑,“月宫又怎么能比得上人间呢?”
乘风而去,羽化登仙,清奇的想象里,尽是寒凉。“何似在人间”成了他强烈的情感表达,充斥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填满了他的豁达,也诉尽了他的不甘。
子瞻纵使旷达,也难掩深藏于心的郁结。他坐在密州的土地上,想着新旧之争、想着满腔抱负。他不容于新党,又难见原于旧党,于是自请出京。很多年以前,子瞻作《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欧阳修曾赞他“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是呀,满腹经纶苏子瞻,而人生给每个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场盛大的疼痛,此时他只能守在密州,远远地看着汴京。子瞻徘徊于繁华边缘,然而,他懂得放——放生离死别于山水间,愁苦与大江俱东,被浪淘尽;放官场沉浮于田园中,三百颗荔枝啖入口,失意消亡于岭南。
此时,他远远地瞧着月亮。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此刻无眠的他,想着在中秋之夜不能团聚的亲人,他埋怨月亮,却又开解自己,世上哪就会有十全十美的事呢?就像月亮时满时残,大江东去不回头,有些事既已无法挽留,又为何要郁郁不安呢?他看着月亮,晔然、明朗、淡然、温柔,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冲破时间的局限,挣脱空间的阻隔。花好月圆人长久,苏轼将浪漫的意境,真挚的感情,乐观的精神都诉于这一轮圆月。
子瞻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官场进退的厌倦洒脱,对世间悲欢的思考,对家人的思念,尽在言语之中与之外,齐荣辱,忘得失,超然物外。就像那年中秋圆月,宁静的月光层层叠叠地晕染,那些不敢挂在嘴边、不便挂在嘴边的话,都在其中糊成了一眼氤氲,化成雾,化成混沌,化入子瞻的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