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清凉的月光,可掬可捧;也是醇香的果酒,格外醉人;是恣意的牡丹,是婉转的黄鹂,也是忧伤的猿啼……唐诗的每一次蜕变都是精神上的升华,每一次变形都是诗魂的舞动,她穿过岁月的褶皱,绵绵不绝,终与我们相会。
我如舒婷瞻仰神女峰一般虔诚的欣赏她,如一名朝圣者对她怀着崇高的敬仰,细嗅她的芬芳,细数她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的永久印记。
初唐的诗是一位撑着花伞,于江南烟雨中缓步走来的南方女子,她有一双灵动的眼睛,眉目中又有着少女的懵懂与青涩。她如此时的唐王朝,用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她笔法精细,绮错婉媚。她既有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志气,也有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激情,也有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愁绪……但不管怎样,少女的身上总散发着一股朝气,充满着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
她伴着唐朝的脚步,像疯长的满天星,走向繁盛,这是她的第一次变形。
盛唐的诗是一位松了肖髻插了朱钗,于感情中轰轰烈烈的热情女子。她既可吟风月,也可诉衷情,也可哀民生。她有着对爱情美好的向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她对万物也有着细腻的感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哀婉动人的同时,她也有着男儿般的心胸,“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她也在战争中体会到了慷慨悲壮;“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她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发现美的能力;谁说女子胸无大志?她同样发出“穷年忧黎民,济时肯杀身”的忧国感叹……
她云鬓花颜,顾盼生情,此时的她既可书案焚香,也可夜间西烛,又可解缆问江,也能凭栏远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殊不知,站在盛唐最中心的位置的,从来都是她。唐王朝此时的繁华为她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而她为唐王朝抹上了一笔最浓厚的色彩,惊艳了历史。此时是她最为欢畅的时辰,一场骤变正在后面等着她……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场安史之乱,不知削去了她多少秀发,折了她多少豪情,而她也将迎来她的第二次变形。
中唐的诗是一位敛去风华,较为沉寂,于混乱中自我反省的成熟女子。安史之乱后,整个唐王朝似乎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灰色帷幔,遮盖了盛唐时的似锦繁华。她也从轰轰烈烈转为平平淡淡,虽不如之前耀眼,但也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她能在乱世中坚持自己的想法:“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父母者,人之本也,她在离别中享受着人情的温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此时的她更是孤独的,看透了世间繁华,越发向往回归纯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声哀叹于雪地中发出,然后消失,彻底湮没在皑皑白雪之下。这次的蜕变,让她洗去铅华,变得纯朴自然。
唐朝的没落造就了她的最后一次转变,而这之后,迎接她的不是消亡,而是永恒。
晚唐的诗是一位在离乱中惆怅感伤的女子。她为何如此失落?是志向不得施展,亦或是国家兴亡使她担忧?可唐王朝的确走到了末路,纵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低声吟唱,也挽不住大势将倾的唐王朝了。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如豹尾沉重的打在唐王朝的脊背上……唐王朝的丧钟在天地间久久回响,她却在唐朝废墟中傲然而立——走过了纯真年代,也曾活得轰轰烈,悲欢离合,战乱流离之苦也都经受过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打败她……
她于历史的画卷中款款走出,三次的变形,才使她变得足够多情。唐诗,总是带给我莫名的感动,我仰慕她穿越千年而魅力不减,同时我也赞叹于她顽强不朽的生命力,世间最美不过唐诗。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唐诗经过多次蜕变,终于完全的完美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带来千百年前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