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它抽枝,眼看着它长叶,眼看着它结苞。终于,于几个月漫长等待之后,书桌右上角搁着的那盆石莲,在一夜间,悠悠然开出了花朵。含羞带笑。嫩嫩的黄色花骨朵儿,小巧玲珑,浅薄的花瓣,实在算不得漂亮。这株原本应该在西北戈壁凛冽的风沙中摇曳生姿的植物,在气候潮湿的青岛,即使百般无奈,依然不屈不挠,努力地绽放自己。
石莲,在生物学上隶属于景天科石莲属,喜欢生长在海拔800米左右的沟边岩石上,味甘性凉,宜入药。
枝叶肥厚的石莲,像极了千层宝塔,从底部开始,一层一层地向上延伸,一层一层逐渐缩小,每一层都好像一朵盛开的牡丹。从中间冒出的新叶,如同花蕊,在层层花的包围中寂静的成长。石莲是不轻易开花的,每次开花,都首先要从某两层叶瓣之间巍巍然抽出一条新枝来。新枝迈开了脚步,毫无顾忌,自顾自地努力向上生长。或许,突然有一天,它心血来潮了,在依然还很娇嫩的新枝上冒出两片叶子。然后,又有一天,在你不经意间,枝头满是花苞。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这种植物:“没有水,我保持着生命,有了水,我就立即走向死亡!”话虽有点夸张却不无道理。喜欢干旱的它,如果被栽到了土里,浇上水,那么,之后伴随它的命运,只会是死亡。
在家乡,大家习惯性的称它叫做“湿死干活”,原因无他。
比不得同属性的雪莲,洁白,无污,珍贵而惹人怜爱。它只是随处可见的草根,默默成长而不被人知。
记得孩提时代,最期盼的事情之一,就是跟着大人们去欻沙葱了。夏天酷暑时分,在持续了好久的炎炎烈日之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破沉寂已久的气氛。大地母亲是最无私的,在这大雨之后,大地上总会冒出些许多惊喜,比如沙葱、“湿死干活”。塞上高原居住的乡亲们,通常七八户人家组成一个小小的村庄,村庄与村庄相隔数百米远。热情豪爽的西北汉子,总不会独自一人开采这从天而降的美食,开上自家的四轮拖拉机,叫上周围邻居,带上妻儿,向深山开去。在村庄与山脉之间,是大片大片的戈壁。暗黄色的黏土上面,是无数大大小小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石头。在石头的下面,在戈壁的沟壑里面,就会偶尔遇见那令人称奇的“湿死干活”。即使早早的出发,一天的时间,也总来不及走一个来回。中午休息时间,我们三五个人,毫无顾忌的奔跑在茫茫戈壁。这时候,天地在你眼里,就是无穷的大。戈壁上植物稀少,偶尔看见的,也只是群棕、骆驼刺以及一些叫不出来名字的耐寒性植物。在偶尔的绿色下面,马蛇鼠、沙和尚探头探脑。后来才知道,这种动物学名是叫做蟾头沙蜥。那时的我们,总像一个个土匪。一群人围着沙蜥的窝,灌水、放火、挖洞,无所不用其极。在戈壁生长的动物,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灵性。植物也是。跑累了,就分散开来,各自寻找好玩的东西。我的最爱,就是收集这种“湿死干活”,然后,带回去,与小伙伴们共同分享,给他们讲关于石莲的故事。即使是在雨后新晴的茫茫戈壁,这种东西也不是时常看见的。更多的时候,是在寸草不生的山巅,在某一块石头后面。于是,在大人们忙着在山沟里欻沙葱的时候,不懂事的我,爬上爬下,进行另一番劳作。
记忆中关于石莲的故事,全都伴随着一根根彩线。据大人们说,采摘下来的“湿死干活”,你用什么颜色的线穿了它的根,它就开出什么颜色的花。当时颇觉神奇,于是常常偷了妈妈的针线,一根根吊在石莲上面。穿得多了,却发现大人们的话根本不准,石莲开花的颜色,依旧是那么随机不可捉摸。大人们也曾经说过,如果一男一女各自将一根相同颜色的丝线穿到同一株石莲上面,如果开出与丝线相同颜色的花朵,那么这对男女生生世世再不相离。这个说法准与不准,我就不晓得了。但愿,是真的吧。
小学时候,由于家离学校近的缘故,几乎掌握着所有教室的钥匙。每当快要放暑假的时候,总喜欢用彩色的丝线穿了石莲的根,然后挂到教室的墙壁上。待到再次开学,小小的石莲,身体已是当初的两三倍大。在花的最顶端,各色的小花静静开放,惹人注目。冬季严寒,学校体贴我们,早晨11点才开始上课。而我却是一个例外,每天早早爬起来,来到学校,赶在所有人之前架好教室里用来取暖的那口唯一的炉子。总喜欢在无人的时候,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着许久以前自己挂在墙壁上的石莲,记录它的生长。有时候玩心起来了,拿下来一个,丢到火里,噼里啪啦的声音。从那时,我晓得了,原来,在石莲体内的,不是水,而是油!记忆中的石莲,总是不怕寒冷的。寒冬腊月,大家都放假回家。一个寒假回来,它们仍然活得旺盛。在料峭的寒风里,它们在描述着一个传奇!你永远也想不到,为何在那小小的身躯里,会有那么大的能量?我常常在想,到底是什么,让它们生长的欲望如此强烈?
提起大西北的植物,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总是那“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的胡杨。而与胡杨并称“戈壁双雄”的“湿死干活”却很少有人晓得。的确,石莲的外表实在不怎么惹人注意。然而,它的确存在很多令人惊叹的传说。传说中的“湿死干活”,八百年开花,花朵永不凋落。传说中的石莲,是千手观音的坐台,佛心道骨。一首题为《都峤石莲唱》的诗这样描写:“高高在上饮天霜,灵气满身显圣光。青叶焕发永不老,红花带笑少年狂。劝君莫有攀折胆,不老人生自渺茫。人到知足最得意,懒采荷叶细吞尝。”
塞上之地,历来就是人们永远诉不完的话题。历史上,被流放边疆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数。而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习性,就是喜欢以物喻人。步祁韵士后尘流放伊犁的方士淦,在《伊江杂诗》就借咏“湿死干活”而言志:野烧不须畏,春风应有情。爱居下流者,污辱总偷生。郭沫若先生也曾在他写的《长春集》中,专门撰文称赞它是“与干旱作斗争的甘肃人民的化身”。
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养花。时至今日,所养过的花也不在少数。然而,最喜欢的,却还是这盆石莲。经常用相机记录下它的每一丝变化,每一丝成长。如果突然好长时间忘了拍照,猛然想起来,发现它与往日有较大不同,一种惊喜感油然而生。那时的兴奋,恐怕很多养过花人都深有体会吧。
有人说:“理解一种花,像理解一个人一样,需要很多年。”理解石莲,亦如是。用长久的时间,理解一种花,懂得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