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石大文苑 > 正文
年·味
发布时间:2014-02-24 12:02:40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新年,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份承载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民俗记忆。一份浓浓的亲情、一声美好的祝福、一副红火的对联、一顿美味的年夜饭,炎黄子孙不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会把这份古老习俗传承。

“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喝完腊八粥以后,腊月二十三小年的到来预示着人们要开始为过年进行忙碌的准备。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当属“辞灶”,妈妈每次都会一边“辞灶”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据说对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爷说几句吉祥话会保佑一年五谷丰登,生活幸福安康。年前,对于孩子们来说最欢乐的就是逛庙会了,小时候的庙会红火热闹,整条街道都被各种年货和采购年货的人们挤得水泄不通。糖果、蜜桔、瓜子、春联,空气中洋溢着的,是过年的喜庆祥和。舞龙舞狮的队伍走街串巷,为孩子们带来无尽的欢乐,这一刻,记忆仿佛又搭乘着纸飞机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每年的年底,奶奶总会按照乡俗做上一锅豆腐和馒头,准备年节食物,邻居家的婶婶大娘也会送来各家的拿手好菜,你家一块年糕,我家一份豆腐,年的味道就这样一点点膨胀发酵。年,真的越来越近了。

当窗花逐渐被各种装帧精美的中国结代替时,剪窗花的绝活也几近消逝。但每年家里的“老寿星”太奶奶还会戴上老花镜,翻箱倒柜地取出像宝贝一样珍藏的“窗花小样”,拿起剪刀颤颤巍巍地教我们剪窗花,当小妹妹接过太奶奶手中的窗花时,我想,年不仅是一种风俗的沿袭,更多的是一种四世同堂里的血脉亲情。

年三十是除旧迎新的大日子,家里家外洒扫一遍,清清爽爽迎接新年,妈妈忙前忙后地准备年夜饭。这时候,几乎整个家族的成员都会聚在一起,无论多远多忙都要回家过年,在外打工的叔叔婶婶回来了,上大学的哥哥姐姐回来了,辛苦了一年,就为了在这一天和家人吃上一桌团圆饭。除夕那晚一定要吃米饭,奶奶称为“隔年陈”,寓意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现如今,看春晚俨然成为一种过年新风俗,当全家人聚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其乐融融地举杯享受年夜饭时,全家的欢笑声总能随着满是爆竹味道的空气飘得很远很远。而这一晚,孩子们的打闹玩耍不再被大人视为淘气,而是正儿八经的“守岁”,家里的老人总是说“三十晚上熬一宿”,守岁的时间越久越长寿,男女老少都会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直到天明。

“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这一天,大家吃饺子拜大年,痛痛快快地享受节日的欢庆。每年弟弟妹妹都会抢着吃饺子,看谁有足够的运气能吃上装有硬币和麦麸的饺子,讨个吉利。孩子们穿上新衣新帽新鞋,挨家挨户地给长辈拜年,说上几句吉祥话讨个彩头;大人们祭拜过祖先之后便三两小聚,叔叔伯伯们谈谈一年的收获和新一年的展望,姑姑婶婶们聊一聊家常话一话里短。我们这些大孩子最大的乐趣就是给家里贴春联,爷爷每年都会亲自写上一幅春联贴在家门,“家家户户贴上春联,那才叫过年啊!”

作为新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和大年初一同样重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挂上火红的灯笼彻夜不息。小时候,几根玉米秸、几张彩纸,再加上搜罗来的细铁丝就能糊成一个简单的灯笼,抑或是用窖藏的红萝卜挖成一个灯笼壳,再插上一根小小的蜡烛,这就是童年最简单的幸福。挑着各自的灯笼踏着厚厚的积雪,就这样迎着月色在大大小小的庭院里穿梭。跳跃的烛光透过红火的灯笼映在雪地上,仿佛雪地也燃烧起来。如今,儿时的玩伴早已长大,我们不再是挑着灯笼嬉戏的顽童,而灯笼里映透的烛光却不会熄灭。吃上一碗香甜的汤圆,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原来年就是喜庆吉祥,平安团圆。

年的味道,是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是一双筷子里蕴藏的敬老爱幼的亲情,是炎黄子孙一份悠长的民族情怀,是每一位中国人血脉相承的传统。当红火的灯笼挂上,远处的爆竹声声响起,此刻,在同一片天空下,请共饮一杯明月。

一种记忆,让年味更浓。

【 作者:文学院:王艳 来自:本站  责任编辑:王培蕾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上一条:紫禁城的黄昏

下一条:年难留·时当惜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