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园已不年轻。上世纪80年代的石大人,有幸见到青年园的落成与成长。如今,我们都跟青年园一样,不再年轻。
早上,我从郁馨园东侧一棵高耸的桑葚树下右拐,沿着郁馨园的铁篱,走过校医院南边郁郁葱葱的小树林,闻着附小花团锦簇的绿篱花香,经过医院北边绿树繁花错落有致的绿化区,可以看到大礼堂东南角那棵柳树,硕大的树冠恣意伸展开来,高端大气,健康挺拔。拐到大礼堂广场,“群山万壑”石碑映入眼帘,石碑身后就是青年园。
杜甫诗云昭君出塞:“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青年园的正面自从安放群山万壑石碑,果然就没有了“群山万壑赴青园”的景象。石碑更像一堵石墙,长达10米,高越2米,是50年校庆时校友的礼物。随后,青年园的冬青在我们的视线外疯长,长成了一个个滚圆的球,就算年年修剪,依然高度过人。那些作为篱笆的冬青,也密密麻麻地将青年园分割成一圈圈、一片片。青年园已不年轻更多地体现在柏树的茂盛。园中的柏树至少有两种,一种是长不高的龙柏,一种是只往高处窜的圆柏。龙柏身披黑漆漆的龙鳞龙须,张牙舞爪地向四周伸展。圆柏则怀着刺破青天的梦想一直向上。居然有一线青藤被一株圆柏带到空中,在圆柏顶端的墨绿上划拉出几条青线。
我一般走青年园的东侧小道,再从外语村挺拔的杨树浓荫下经过。一路需要穿越青年园南北侧两条学生河流。南侧人流在“群山万壑”前流淌,北侧人流则在爱因斯坦身后流淌。爱因斯坦雕塑是青年园永恒的文化主旨,学生们理直气壮、心甘情愿望其项背。其实青年园没有在任何一处标明园名,估计如今的学生很多不知道它叫青年园,听说有叫“万壑园”的。我们那时也一样,坊间称之为“爱园”,皆因爱因斯坦的缘故。
当年,若是二教有课,我们一般是穿过外语村,从爱因斯坦身边进入青年园,经过冬青绿篱分割的小径,从藤萝架西端下三步台阶,就到了二教的门口。在校4年,我甚至没有看清园中东侧的“书山”雕塑,以为雕塑顶端展开的书是一只飞鸟。课间,我们来到园中,更多关注的是那个大锅天线,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它工作,不知它的用途,至今它都在那默默地孤独地仰望天空。有一年冬天,下着雪,老范同学在园中动情地说:“美女真可怜啊,还穿着短袖!”我这才发现西侧有一尊少女雕塑,白色的,隐约在冬青枝木雪丛中。
傍晚时分,我和老范等几个室友,经常坐在青年园的台阶上,或者藤萝架下的石凳上,等着大礼堂的电影开演。我们口头成立了一个国产片支持联盟,在一些人气稀拉的电影场次,经常手握过票票根,混过检票大妈进场。记得有一年我们班承办了一次自行车慢骑赛,就在爱因斯坦身后举行。老范借来一辆后踩刹车型航母级载重自行车,行至爱因斯坦身后时找到了两点平衡,停在那里。同样望爱因斯坦项背的还有那些在图书馆辛苦抢到座位的同学。晚上,偶尔还为座位起些争端,不可调和时,一般都在青年园,在爱因斯坦的见证下武力解决。而在青年园的另一端,在紫花成串的藤萝架下,一两对小情侣正在卿卿我我诉说衷肠。
如今,青年园这个方形舞台,虽然偶尔也有晨读的身影,但更多时候是花木在这里生长老去。那些估计后来才登上这个舞台的国槐和梧桐,已经华盖临风,不断增加这个舞台的高度和空间饱和度。南边几棵枝条百转千回的树名叫垂槐,在叶落时节更显沧桑纠结。石碑两侧,两棵槐树像照镜子一般对称地枯了顶梢。旁边的一丛石榴,偷偷地开着鲜红的花儿。那芙蓉树,则要再等等,等到毕业时节绽放。沿着藤萝架,一溜的剑麻,经年累月,不见长大也不见枯萎。少女雕塑周边,是蓬勃的探春,黄花白花灿烂地谢了,现在已是纵横的新枝小叶。探春的旁边,是簇拥在一起的几棵苹果树,青涩的小果挂满枝头。在另一边,书山雕塑那里,也有一些长不大的海棠、木槿、马忍冬。几棵歪歪斜斜的碧桃,在冬天的沉睡中没能醒来,遗憾退出了青年园春天的舞台。北边的一棵柳树,退出很久了,树桩还在。与它并排的几棵垂柳,几经园丁们去繁就简,粗大的树干上顶几支嫩条,总算是活着的。
这几天,经常从青年园里穿过,看着绿油油的草坪,还有散在草坪间的零星小花,我想起毕业那年,大家一起坐在草坪上合影。如今草在长,花在开,而我们的青春早已散场。四季更替,推陈出新,茂盛也罢,凋零也罢,但愿青年园中的花草树木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