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儿童图书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正抱着一本书委屈的抽泣:“我就要这个。”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估计是孩子的父亲,大声呵斥:“这么贵,买它干嘛,还不如买点好吃的!”这一刻,想到我的成长,我无比的感慨。
印象中对读书最早的记忆是灯下父亲拿着一摞装订在一起的《小葵花》故事画报给我讲故事,书是姐姐的订阅物,装订是父亲的杰作。记忆中,那些黑白的图画加上爸爸的讲解,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那是我儿时天马行空的想象的重要组成。
幼儿园,学校发了课本,对书已经充满了好奇和好感的我已然不能等待课堂的统一讲解,回到家迫不及待地缠着父亲陪我一起读。
父亲依然会耐心地把故事类的读给我听,只不过那个时候多了一本叫作“劳动技术”的书,于是,读书又有了新的乐趣:边读书边跟父亲一起动手制作一些小玩意儿。
那个时候,用电紧张,晚上经常会停电,父亲说,烛光昏暗会伤害眼睛,于是他把两面镜子撑在蜡烛的一侧,将光线反射到书上,这是我对光的折射的最早了解。
上了小学,学了拼音,学校发的有拼音注释的书几乎我都可以自己阅读,这个时候的我已经不单单满足于那几本学校发的书,姐姐的各种小故事书又成了我假期的最爱,遇到不会的字要么猜,要么就等着晚上问父亲。后来,父亲用了一晚上时间教会了我查字典,从此,我的阅读再无障碍。
现在想来,这些已是二十多年前的旧事,但即便如此,对比起超市里面的那对父子,我那只有高小文化水平的父亲依然表现出超前的意识和超凡的素养。而对于我,儿时的经历,启发了我的想象力,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更是让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受益终生。
小学时候,已经工作了的姐姐开始给我买书,以科普和少儿故事为主,在科普的读物中,我了解了身边同龄人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各种大自然的奇妙,惊奇地发现了世界之大以及自我的渺小,这些发现激发了我不偏安一隅,探索外界的动力。初中时候最迷恋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给我编织了一个个快意恩仇刀剑如梦的江湖梦,梦中的侠骨柔情让我痴迷,侠义精神令我动容,而后,这些都成就了我性格里面的恩怨分明,果敢决断。高中时候痴迷史书,学校图书馆里借阅了《史记》、《治治通鉴》、《二十四史》等正史以及各种野史秘闻,在历史更迭的故事中不断的对照和反思,自己愈加沉静理智,形成了辩证理性的思维方式。
大学的阅读以文学和艺术类作品为主,一边在悬疑、探险小说中继续发挥着想象,锻炼着理性思维,一边在言情小说文艺作品中培养着感性情绪。
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就这样,读书成就了我这个工科学生的文艺气质。
已然成为习惯,工作之后自然不会放弃读书。只不过,这个时候我们有了更多的方式和途径来阅读:有声读物、电子书成了夜晚睡前最好的陪伴。
节假日回到老家,茶余饭后,看着已然步入耳顺之年的父亲戴着老花镜,抱着平板认真地读着电子书,感觉一切那么安静祥和。
此时,岁月变迁,我已成人,父亲老去,而不变的是那读书的习惯和阅读获得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