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石大文苑 > 正文
阅读时光.我的大学
发布时间:2015-04-25 20:04:14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谈起读书,脑海中反倒记不起读过哪些书。自己不是个读书人,更无从谈起心得或经验。然而脑海中却久久缠绕着那些和读书有关的人和事,挥不去,抹不掉,正是这些微小但鲜活的记忆成为我至今珍惜读书时光的原因。

真正开始读一些书要始于大学时代。那时候我还在遥远的东北之城长春攻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这个城市长久的寂静和寒冷让一切都变得慢节奏,也让我选择读书来消磨时光,尤其当身边再多几位爱好读书的知己相伴,其他的课外活动也就减少了很多。那时候虽然还不太明白诺贝尔文学的意义,但已开始接触不少的获奖作品,如威廉·戈尔丁的《蝇王· 金字塔》、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赛珍珠的《大地》。当然,这主要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而对我来说,能够坚持下去却是兴趣使然。记得大三开设的《英美文学选读》是最喜欢的一门课,虽然原汁原味的英文散文、诗句足以让人昏昏欲睡,但更多的好奇和新鲜感促使班里形成一股阅读之风。那时候提倡读英文原著 经典,看英文经典电影,所以身边总是不缺经典英文书籍,常见的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麦田里的守望者》、《傲慢与偏见》,大家都会读上几章。虽达不到字斟句酌,但也能解其大义,难得的是那种“坐 得住”、“读得住”的耐心。毕业后,和老友忆起这段读书时光也格外自豪,看那时候 “多牛”,读的都是厚厚的英文原著,并且不觉乏味苦涩。

当时负责文学课的老师也成为我的偶像,至今她上课的情形还历历在目。艰涩难懂的英美古诗在她的朗诵和解读下灵活起来,一个短语、一个单词都变得优美而丰富,充满生命。雪莱、叶芝、济慈、布郞宁,这些也成为当时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主要得益于她的引导。她的课程让大家认识到原来英语也可以塑造这么美的诗句。多少个午后或傍晚,映着窗外的阳光,坐在外语楼四楼的小教室里,任凭时光在这些文字中流淌。现在细细想来, 她居然是我脑海中的第一个读书之人——她的性格和生活也像读书一样,闲适自然而又透着坚韧和努力。

那时候,我喜欢在学校的图书馆读书,尤其是狂风乍起、大雪纷飞的冬日下午,而这种天气在长春是最常见的。至今,图书馆仍是我梦回大学不能错过的角落,曾在这里“荒废”了大把大把的时光,其中五楼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这里是外文书库,不仅能够随时翻阅和挑选,最重要的是人少而安静,气氛最佳。买一杯热饮, 坐在沙发一角,读着手中的文字。那时候还没有“微阅读”或“浅阅读”的困扰,也没有看电子书的习惯,只是埋头于一本发黄的小册子,或许这就是读书的心情吧。

大约从大二开始,我经常光顾一个小书店,这也是我一项重要的课外生活。它位于学校北门一个小商城的角落,起初是因为学习需要来买参考书,后来却是被它的氛围吸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小书店面积虽小,但各类书籍丰富齐备,分上下两层,一楼是参考书、字典、考试资料等,供大家学习之需,人流较大,但并不嘈杂。二楼则是一些“闲书”,主要为文史哲书籍,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这里寂寞安静,楼顶的暗黄色灯光打下来更是增添了几分诗意。踩着木质楼梯上去,过道狭窄灰暗,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乍上去还 有点害怕,但正是这样的氛围让大家安静下来,唯恐说话声弹起木板上的灰尘。那时候还不流行买书,也没有多余的生活费,周末或假期,我便经常来这边挑几本闲书浏览,谈不上博览群书,只是翻阅几本,因此读来的大多都是断章取义的东西。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这里,伴着昏黄的灯光和书堆的墨香,我读完了《围城》和《苏菲的世界》,其他星星点点的琐碎片段,至今也散落在记忆的某个角落了。

如今,我已经踏入工作岗位。短暂而美好的大学时光让我最留恋的竟是这些与读书有关的人、事、物。一切与读书有关,而又与书无关。虽然它们真真切切地离开了我,但现在拿起书来,我依然经常想起伴我读书的他们和它们,这将继续陪我前进,伴我成长。

【 作者:卜令朵 来自:本站  责任编辑:曾小凡 审核:新闻中心总编室】

上一条:心田

下一条:我有一个梦想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