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篇即有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了四年的大学,我觉得自己离至善的境界还是挺遥远的。
何谓《大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大学章句》序中有言: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子程子曰: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从程伊川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在古人学问之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做学问的先后次序,是初学者进修德行的门径。而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显然有跨时代的诠释。拉丁语中,大学的意思是“教师与学者的社区”。《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 “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也特指设有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专业的多科系高等学校。”有人说,大学是学术的殿堂,是神圣的象牙塔,是自由的思想平台,是光阴虚度的年华,是青春浪漫的回忆。大学逐渐在时代的发展中改变了其原本的内涵。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呢?诚然,对于从小就被灌输“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好大学”的我们来说,读大学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在无意间被插进无数人的人生轨迹中,但如果要深究这个“理”何在,大部分人往往哑口无言。
大多数人读大学,都仅仅停留在知识获取的层面。如果我们只从知识的维度去衡量大学的价值,那大学生仅仅比高中生拥有多几年的知识储备,谁又敢保证,大学生出来就一定比在社会上闯荡多年的高中生有特别突出的优势呢?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读大学更应该立足于方法的维度。覃彪喜先生在其著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中就提到,大学生在工作中比那些工作多年的非大学生来说,明显的优势在于他们有一套系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强烈的逻辑思维能让他们在工作中事半功倍,从而在相同的时间内为企业创造出更多价值。因此读大学期间,我们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更应该掌握一套实用的方法技能,而这种方法技能的获取就在于平时多思考、多实践。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无数专家学者多年刻苦钻研的成果及结论,我们可以坐享其成。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把它转化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要广泛接触事物,深究其本质,探索其求解的过程。此之谓格物致知也。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那这个地方绝不只是一个象牙塔。中西方教育有个明显的差异:西方从小就注重孩子道德修养的培养,小学中学主要是引导孩子的兴趣发展,到了大学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但中国却相反,从小就往孩子身上填充知识,3 岁的孩子会背唐诗,4 岁的孩子会说外语,结果不少童年的天真和快乐就被活生生地剥夺,长大后才发现,虽然是满腹经纶了,但有时连一些基本的常识和礼仪都不会。因此,许多人都是长大后才开始学做人、学做事的。特别是在当下复杂的社会竞争中,待人处世就成了一门真正高深的学问。想要在鱼龙混杂的社会独善其身,就更需要用格物致知的方法,看清事物的本质,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然而仅仅会做事还是不行的,社会的组成离不开人,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有待人接物的规则。对于先学做事,还是先学做人,我表示很困惑。小时候,电视剧看多了,就以为学做人就是学会投机取巧、左右逢源,在合适的时间说合适的话,就能升官发财、让自己在职场中屹立于不倒之地。所以学做人是以后到社会上才要学的事,现在只管好好学习,学会如何做事。但中学的老师让我对做人做事有了不一样的了解。我们中学的教导处主任同时也是我们的政治老师,我还清楚地记得他在调职离开前跟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他说:“也许日后你们也会遇到许多事情,对生活逐渐失去信心,有时甚至要做出迫不得已的选择,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嘛。但不管面对什么艰难险阻,都一定要保持意诚心正,不能背着良心做事。生活就是这样,即使你再优秀也不能事事如你所愿,但你们应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这段话我终身受用。学做人,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资治通鉴》也有一句话:“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现在的大学就好比一个微型的社会,但也是一个包容的社会,我非常庆幸自己在大学期间能遇到一群良师,在这里,犯错误可以得到及时的批评指正,以至于不会让我一错再错。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读大学,也是为了不断地尝试和实践,在失败中吸取经验,从教训中明白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在虚心学做事的同时,也要虚心学做人。
其实,不但是在大学期间,我们要虚心请教、知错能改,毕业后步入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都应该时刻保持虚心求学、踏实干活的态度。而这一点,往往被许多大学生所遗忘。许多人会自恃大学生的身份高估自己,一不小心就自以为是了。如今大学生就业越来越艰难, “毕业即失业”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企业招聘也喊“人荒”,一边是有人没工作,一边是有工作没人,这也是现在大学生片面追求高薪而没有考虑自身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结果。每个人都有梦想改变世界的权力,但心太大就会浮夸,目标太大就会遥不可及。一直追求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到头来反而碌碌无为。正如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中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志铭写道:“我年轻的时候有个伟大的愿望,想改变世界,但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只想改变整个国家;等到我年龄再大一些,我发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国家,所以就只想改变我的家庭;但等到我老的时候,我发现我也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家庭,我就想我要改变我自己;等到我行将入土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依然没有改变自己。这时我就想,如果一开始的愿望是改变我自己,那我自己改变了,就有可能改变我的家庭,进而改变我的国家,甚至改变全世界。”看完这句话,我是很受触动的,自己何曾不也这么幻想过吗?但是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发现自己在现实面前是那么的不自量力。我想,这大概也是《大学》中所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道理吧!
虽然《大学》被我反复读了许多遍,但我实在不敢说自己把《大学》读懂了,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悟,每次读都会在字里行间寻找到我大学四年的印记。这四年里,我真正从大学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实际干了什么,似乎都是些很苍白无力的事情。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又能做到几条呢?大学的时光是美好的,也是充实的。它让我努力修炼出一个美好的自己。然其知未有尽也。还有许多学问等着我。
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大学,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