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曾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三十余年,论时长,只是一个寻常人一生一半都不到的时间,可于娟正是用这短短三十年,用这只能来一次的生命谱写了生命的赞歌。或许她知道,生命就只有一次。
记得《滚蛋吧肿瘤君》中熊顿说,:“死,只是一个结果,怎么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在这可谓“等死”的过程中,“反正开不开心,都是活一天,那就大摇大摆地活呗”。在确定病情后不久,于娟就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书写下一个十年总结,生命进入结尾段,这对于任何人都是当头一棒,何况是读完博士正准备大展宏图的她。可贵的是,她积极生活,对每一天都倍加珍惜;可贵的是,她手捧一颗真心将自己的经历写成文字,留以警醒活着的我们。
哪怕是处在“等死”的状态,她每天都活得“大摇大摆”。住院治疗时,她以黑色幽默话自杀;对病友调查时,自讽为“潜藏在研究者中的癌症患者”;这土豆圣诞节收到来自网友的礼物,写表弟阿海的短信……她将死前的所见所感,或心酸或感动的经历化成了文字,写就了《此生未完成》。所以说,《此生未完成》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连癌症都吓不退、杀不死的精神,以生命为纸,灵魂为笔的这本书、这种精神,笔笔用心描绘,字字深入人心,句句引人深思。让人在惋惜她年轻生命流逝的同时,也能发自内心的说一句坚强,道一句伟大。
于娟伟大,伟大之处在于时刻谨记自己导师说过的话,:知识分子是社会脊梁”,由于求生心切,他和丈夫听信了打着中药名号实为行骗的谎言,同其余两个病友结伴上山治病,却落得两死一伤的结局。事后,于娟本打算息事宁人,为父母家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但同性刘姐姐的丈夫次次请求之下,她蓦然醒悟,心里的使命感让她拖着被癌细胞啃噬得脆弱不堪的躯干站了起来,走上法庭,完成“社会脊梁”的使命。
奥得留提出“像一个死者那样看待事物”深知死神不断接近的于娟,用种种行为向我们诠释了“向死而生”。
王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中如此解读“向死而生”:不再把鲜活的生命交给任何模式或面具,奋然不顾地去追寻爱情、自由和梦想,听从生命最本质、最天然的召唤,做自己以为最不能错过的事儿,不再委屈了生命做回一个真正的不折不扣的自己。面对死亡,她的肉体不断遭受病痛折磨,但心灵却愈加纯净,她懂得了所追逐的名利权情不过是浮云一朵,她懂得了朋友贵精不贵多,她懂得了舒缓的生活,不再为无所谓的证书浪费精力。生命的最后几年,于娟在浩渺的人生中找到了自己的精彩。
这世上最无力、最痛心的只有四个字,便是“逝者安息”,纵使眼中有泪,心中如波涛摇撼大地,却也只能道一句最无力的“逝者安息”。
几年之后,于娟这个名字可能会被忘记,不过,用生命教会的东西不该忘记,不是吗?
愿你歌唱着的灵魂在那风过云淡的天上尽情的呢喃。
逝者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