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识
“亦文、亦武、亦一栋梁才;知知、行行、合一圣贤者。”这便是“五百年来王阳明”。
初次相识《传习录》是源于我的书法老师的推荐,在一撇一捺之间,领略的不仅仅是笔尖触动纸张的享受,更是阴阳结合、是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一纸、一笔、一墨、一炷香,在纸上渲染黑与白的完美融合。书法老师在教会我们书法的同时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有次老师引出了这样一句话:“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遥想一百多年前新文化运动初期,李大钊、邓中夏、毛泽东等人就以“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走出课堂深入基层,用自己的所学所知进行调研考察,为寻找救国之路而不断探索、不懈奋斗。此种理念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在国外也被大多数人赞同并奉为圭臬,尤其“知行合一”还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同样练习书法也是这样,有大量的书法理论知识储备,知道“之乎者也凤飞家”如何起笔如何运笔如何收笔,不去亲自拿起笔来落到纸上更是“纸上谈兵”。拿出一本碑帖,用眼观察,用笔临摹,用心体会,在你亲自下笔书写的时候便是与古人的交流,是大脑记忆字形的学习,是自己内心的放松,是对名家书法的感悟,做到“知行合一”就是事半功倍。
写字,静心,以至达到“心外无物”,也便引出了今天的主角--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字守仁,因曾筑室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他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治武功、成就斐然。在事功方面,他为官数十载,平定江西匪患、宁王之乱、思田盗贼,封新建伯,追谥文成;在思想方面,他集心学之大成,开创姚江学派,教书育人,门生遍天下。《传习录》是辑录王阳明与其门弟子及友人之间的对话、书信而成,集中体现了王阳明本人的思想,是研究阳明思想的重要文献。
微风翻过书页,和着鸟鸣,与阳明先生来一场心灵的交流。
二、相知
初读几篇便感受到了一股与其他书不一样的力量向我袭来,读圣人之书,真是有些词醍醐灌顶,有些句似懂非懂,有些话随人生的前行慢慢理解感悟。其中有一个片段引起我的兴趣和思考:阳明先生的学生问他“圣人的标准是什么?圣人在哪里?”而阳明先生回答:“圣人就在你的身边,走出学堂满大街都是圣人。”以我的理解,我认为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用心寻找别人身上优秀的亮点,取长补短、为我所学、为我所用,如此这般,也就理解了“每一个人都是圣人”的含义。
王阳明的思想“心学”的核心概念自然是“心”,如何重建心体、发明本心,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问题,这也就决定了阳明心学向内探求的特质。理解“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都应着眼于这一核心。其中最为出名,更是影响最深的理念就是“知行合一”。逐字逐句解释为知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某常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合:沉浸式的体验,知行融为一体。一:致良知,价值性的归宿和再出发,内心光明的指引,人类文明代代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知行合一”,完美的循环体系,心上学,事上炼,达于道,合于一。知行关系是《传习录》的一个重要主题,这既有程朱理学的影响,也是阳明心学的必然展开。程颐曾提出:“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而在朱熹看来,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但是王阳明对此持极力反对的态度。少时王阳明为了理解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一动不动盯着家里的一片竹子整整坐了七天七夜,不仅什么也没有“格”到,自己还因为身体虚弱落下了一身病。王阳明认为知行关系是两者的辩证统一。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必然以人的认识作为指导,而人的任何认识都必然依赖于将认识付诸实践后才能得到验证。正如王阳明尝举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到美色自然会喜欢,并非将见的活动与喜欢的感情分开来,闻到恶臭自然会厌恶,并非先闻到恶臭再有厌恶的感情。恶的知觉活动与厌恶的行为并不分离。
三、相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读《传习录》也是如此,每读一遍如同初见一般,有更多的惊喜,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收获。
合上这本圣贤之书,抬头向窗户外望去,感受春风拂过我的脸颊,享受春日阳光的温柔,欣赏视野中的勃勃生机,闭上眼,浮现出的是如春雨般滋润心灵的阳明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简单四句话概括万事万物,提出了阳明心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无善无恶心之体”便是世界观,人心的本体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如同一张白纸,万事万物都是人通过感官在人心上的原物的再现;“有善有恶意之动”便是人生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的变化起伏,生活的磨难等等,人们的心中存在了善与恶,心中有了善恶,自己的意识就会容易动摇;“知善知恶是良知”便是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便是“致良知”的体现,是一种天理,是我们追求的方向,达到更高的境界;“为善去恶是格物”置于当今时代的学习,总结起来便是学贵专,学贵精,学贵正。
在王阳明看来,“心”具有十分丰富的含义:就人而言,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因而具有人伦道德的含义。他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点,即“意之所在便是物”。此处所谓“意”,指的是心体活动的自然呈现,与心体的纯然天理不同。“意”具有特定的指向,即特定的物,因此是人赋予万事万物意义、为外部世界立法的活动。
四、相思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我之相思,不仅仅是对此书的思念,更是对其内容认真的思索。
查阅资料发现,自200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次强调“知行合一”。在讲话时还引用王阳明的观点:“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学说影响深远。
于中国,阳明心学引发了老百姓的极大兴趣,直接推动了儒学平民化运动,构成了对官学也就是对程朱理学的冲击,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于日本,阳明心学的信徒以阳明心学为团结下层武士、平民的纽带和行为动力,开展倒幕和维新运动。阳明心学深刻影响了明治维新已经是国际学界的共识。于朝鲜,朝鲜近代实学思想代表学者力图通过阳明心学实现“儒教求新”的目的,将当时流行的社会进化论于阳明心学结合起来,开展了名为“大同教”的宗教运动。阳明学是朝鲜实学思潮产生的重要哲学基础。
名著的阅读总让人心旷神怡,读完《传习录》收获很多,但疑惑的地方也很多,总想翻开某一页,泡一壶茶,伴随着日落静静的思考一个下午。“知行合一”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更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不仅仅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深入基层,走向社会。从有字之书到无字之书上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即理、心外无物”则是教导我们不要被外界的种种来动摇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真正为之努力的事情。做事用心,学习专心,发自内心相信自己,向着心中属于自己的方向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