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的商业街,纵横穿梭的大道巷陌,攒动的人头,密密麻麻的嬉笑声……可当你静下心来,用手从布满细纹的砖石上拂过时,如同轻抚老者粗糙的手背,就能听见另一个像是要使空气坠落般沉重的叹息。
南京,这个曾被战争多次血洗的城市,就连她的路、她的墙、她的这片天空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无数文人墨客于此驻足长叹,多是感慨战事之后时过境迁、旧日不再。近代以来,她依旧没能幸免于难。
1937年12月13日,这是个会被她永远记住的一天。
死难者纪念馆里,冰冷的墙上镶着不忍直视的数字,每一眼都心如刀绞。移步故道,像走在流血的大地上,每一步下都是无辜的冤魂。三十余万人在南京先后遇难,八十八万多册图书遭到掠夺。日军犯下295882种罪行,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每每惨绝人寰的场景于心中浮现,激愤总涌上心来。
遗留的资料中,染上一页页血迹;幸存者的回忆中,藏着一阵阵哀鸣:
“我无能为力。”
“我对南京最后的记忆就是,死去的中国人,死去的中国人,死去的中国人。”
“那时候地上全是死人,红彤彤的,全是血。但是为了逃命要踩着死人走,当时女孩子都往脸上抹灰的。”
“讲起来心里很酸。”
“不说了,我不说了,过去就过去了。”
……
生灵涂炭,人间地狱。比铺满大地的尸体更令人恐怖的是,恶灵一样笼罩的扭曲的人性。一个个冷漠血腥的脸庞,一个个丧失人性灵光的瞳孔,绞进血肉模糊的战争机器里的有我千千万万国人,也有那些战争犯作为一个基本的人的前提。
日本摄影记者河野公辉写道:“我记得南京城外有一个小池塘,它看上去就像一片血海,色彩炫丽,凄艳绝伦。”另一位在南京的日本随军记者佐佐木元政评论:“我曾在东京大地震时见过成堆的尸体,但那根本无法与南京的惨状相比。”
……
浮尸百万,流血漂橹。日军的铁蹄踩着古城奄奄一息。“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残阳下,血遮天。奔跑嚎叫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急促的婴儿哭泣声、亲人相互呼唤声,都在一阵机枪的“嗒嗒”声后消匿下去,那天的南京是用死人堆起来的。
幸存者陈德寿老先生自述那段经历时沉重的讲道:
“到了十点钟就来了一个(侵华日军),对着我家姑母的大腿就戳了一刀,这时候我姑母就倒在地下了。”
“(侵华日军)又在她身上戳了五刀,一共戳了六刀,提着枪就跑了。”
陈德寿含着泪颤颤巍巍:“我姑母跟我奶奶讲:‘妈(母亲)呀,我疼死了,你给我倒一碗糖水来喝。’等我奶奶把糖水送来的时候,我姑母已经断气了。”
泪水止不住了,哽咽着:“妈妈送来的一碗糖水,都没有吃到。”
……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家人。”战争抹杀一切值得感动的情感。逝去的,裹挟着无尽的恐惧;留存的,烙上焦黑的梦魇。这些滔天的罪行,没有一个中国人,甚至一个最基本的人,听了之后不会感到愤慨。面对这些死里逃生的幸存者,听他们讲述那段黑暗笼罩的日子,不禁潸然泪下。这一代的我们,该永远铭记这份刻进骨髓的疼痛。
南京城里的每一步都是如此沉重。
在冰冷的石碑前,在整齐对称的花圈前,在三十余万罹难者魂魄前,该记住国殇的时间永远不只是在一分钟的默哀中。说记住国耻,那么还请低下头,扪心自问:“我记住了什么?”
柴静曾在采访里说:“我们总是口口声声说着不忘历史,那么历史是什么?知道和感觉是两回事,很多东西我们同情却不能感同身受。”
时间越久远,似乎就越难体会。战争从来没有赢家,“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战争走后还剩什么呢?一片断壁残垣?一场会逝去的噩梦?一种会化解的仇视?南京大屠杀该被全世界永远铭记!作为丑陋的印记刻上脑门,让人类时时刻刻反省,让它再也不会重演。
在南京城,沉重步伐里,真的能听见两重呼吸。还请,不要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