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又名“人造人的故事”,一直被称为“现代版的普罗米修斯”,最终的结局也以悲剧的形式收尾.。宿命的悲剧,回忆叙述式的写作手法,主人公痛心疾首的追悔,让读者自以为是真实事件的陈述,沉思这一悲剧产生的原因和背后传递的信息。
“我涉足于墓穴,干着渎神的勾当”
文章开头以信的形式展开,信中罗伯特.沃尔顿告诉姐姐自己渴望探险大自然,在旅途上救了一个名为弗兰肯斯坦的科学家,这位科学家忏悔回忆了自己科学的一生。文章进入正题,弗兰肯斯坦热衷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当他的母亲死去后他更加渴望征服死亡,为人类开辟一条光明大道。他怀着病态的偏执,隔绝了一切,数年的研究,他偷来了死尸的肢体,拼成了一个八尺高的巨大身体,赋予其生命。这个怪物有了视觉、听觉等,学会了说话,见证了人类的美与善,甚至还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文学名著,孤独和异类和他一直如影随形,他找到他的缔造者让他造一个配偶对象,而弗洛肯斯坦怕这怪物的再繁衍会毁了人类,就销毁了怪物的配偶。人造生命恼羞成怒,杀死了科学家的朋友和爱人。弗兰肯斯坦决心与怪物同归于尽,展开了对怪物的追寻,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而结局就是怪物在文章里也自焚而死。
弥留之际弗洛肯斯坦的反思。
弗兰肯斯坦在弥留之际曾说:“我制造了一个理性的生物,我有责任尽自己的力量确保他幸福快乐,安然无恙。但我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义务,即对我同胞的义务,需要我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这涉及更多人得幸福或疾苦…” 整篇小说以一种以暗示性的方式叙述了悲剧的产生原因。小说中弗兰肯斯坦制造的怪物的产生并没有给人带来福利,反而导致了道德底线的崩溃,而弗兰肯斯坦也在愧疚中度过后半生。这也告诉着我们科学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的同时也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克制上而进行探研。这种理性的克制是应该兼具社会责任感的,去除私利的。正像小说中所说的“对知识的追求不应该收到私欲的干扰,如果你的研究将会弱化你的亲情,破坏你对朴素生活乐趣的渴望,那么这项研究就将会是违背人类良知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站在自我立场上介入世界和思考未来似乎有着宿命般的坚定,科技的高速发展更是给人一种科学至上的观念,“万物皆备于我”的功利主义很难使人与自然、人与科技达成一种和谐状态。
然而对于那拥有神秘力量的自然的无所敬畏也助推了这悲剧产生。正如作者玛丽雪莱所言:“任何嘲弄造物主伟大的造物机制的企图,其结果都是可怕的。”与其说人类渴望利用科学知识征服自然倒不如说人类疯狂痴迷于科技创造的同时已经迷失甚至被科技所奴役。道家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大地大,道最大,而这个“道”也要遵循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科学家疯狂地渴望利用日益先进的科技掌握“超自然”力量,其结果也只能给人留下一个“现代普罗米修斯”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