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坛群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坛群英 > 正文
桃李不言自芬芳——记校“十大师德标兵”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张荣华教授
发布时间:2006-04-14 20:04:04点击数:字号:
分享到:
我要评论 0

1979年,正值青春年华的他毅然告别江南故乡,来到荆棘遍地的黄河三角洲。

1983年,大学四年成绩突出的他决心回馈母校,留校任教,一干就是23年。

1991年,30岁的他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五年后他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一批青年教授之一。

学校两地办学,当需要老师定期轮换到青岛校区上课时,他率先踏上到黄岛的班车……

他就是我校人文社科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张荣华教授。

20多年来,他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被中石油集团评为“石油教育先进工作者”;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十佳优秀青年教师”、“劳动模范”,获省、部、校级教学、科研奖60余项;最近,又被学校评为十大“师德标兵”。而这些,都是缘于被他视为“师之生命”的师德。

师德,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的成功源泉,也是他投身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不竭动力。

正是胸怀一颗为师从德之心,他才会对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矢志不渝,23年如一日;正是胸怀一颗为师从德之心,他才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赢得广大师生好评;正是胸怀一颗为师从德之心,他才在教书育人、管理科研等众多领域里不断开拓创新,收获累累硕果,培育出批批精英;正是胸怀一颗为师从德之心,他才会对身为教授的自己近乎苛求,用自身的表率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为学不止苦钻研

“学无止境”。对知识的不断求索造就了张荣华勤奋刻苦的性格。1991年,30岁的他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五年后他又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一批青年教授之一。当时有人开玩笑说:“你都当上教授了,作为老师,你下半辈子还有什么奔头?”张荣华却说:“教授再大也大不过老师,职位再高也高不过讲台啊!”

讲课20多年来,张荣华没有一次缺过勤,迟到过。他至今保持着每轮课前重新备课的习惯,遇到重点难点,甚至反复好几遍。一次比一次新,一遍比一遍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课程大多理论性较强,张荣华为了能让学生更透彻更形象地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同一个问题,同一条概念上,往往要花费几倍十几倍的时间去搜集学科最前沿知识,因此他讲授的内容也最新,最吸引学生。

在张荣华所教的学生中就流行着这么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张导知”。2004年两会期间的一次课上,同学们提出“修宪”方面的问题,涉及面从国计民生到日常小事,而张荣华则结合最新资讯和课本知识,一口气回答出同学先后提出的30多个热点难点问题。同学们都惊讶于张老师的“无所不知”,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课前,张荣华为了准备好第一手信息,已经连续加班几个晚上。身边的人都说:“张老师虽然是教授,但论起求知欲,比学生还要强。”

“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是张荣华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更是他几十年教学过程中始终恪守的准则。

不畏艰辛勇攀登

我国汉代哲学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身为学院党委书记和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张荣华无时无刻不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党史党建研究往往要大量翻阅资料,进行长时间的信息整理。从事教学研究二十多年来,张荣华练就了一身“站功”和“看功”——能在资料室里连续几个小时站着查阅资料腿脚不麻;也可以整整一夜坐在电脑前整理材料眼睛不花。

2005年,张荣华和几名同志共同承担了我校至今为止唯一的文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点申报工作。为此,张荣华“全年无休”,完全放弃了平时休息时间和寒暑节假日,早就与家人定好的旅游计划也被一拖再拖。 “今天的工作决不能拖到明天,做学问贵在有恒。”课题组的朝克教授向记者说起的一件事或许能让人看到张荣华身上那股子“专”劲。2006年元旦过后,博士点申报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张荣华和课题组同事们时时刻刻绷紧神经。一天深夜,朝克教授刚刚入睡就被张荣华的电话叫起。原来,张荣华在审阅申报材料时发现历年获奖课题日期及各项排序出现误差,而材料提交又迫在眉睫,于是两人顾不上休息,立即分头重新校定。直到凌晨3点多钟,朝克教授休息前打电话告诉张荣华资料已经完成时,张荣华却还在为第二天的讨论议题忙碌着。“第二天上午八点钟会议,人还没到齐,张老师就早早坐在会议室里看材料,精神依旧那么好!”朝克教授一提起张荣华就像打开了话匣子。像这样的事情在张荣华身上早已经见怪不怪。同事们称他的办公桌一桌多用——上班时是办公桌,讨论时是会议桌,有时候劳累一天,张荣华就趴在桌上打个盹儿。而由他经手的博士点申报材料就先后被审定修编过16次。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院共同努力下,整个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几年前,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学院学科建设门类单一,全院仅有一个本科专业和一个硕士点。而截至2006年,学院已有拥有五个本科专业,一个博士点和十八个硕士点。而谈起这些,张荣华只是用一个比喻描述自己所作的工作:“螺丝钉再大充其量也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我就是一颗螺丝钉,要想机器快速运转,大家共同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情致深处爱无涯

经历过“文革”年代的张荣华深知求学的艰辛。作为拥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学生发展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始终牵动着张荣华的心。

前些年,当了解到学院贫困生比例很大时,张荣华就和其他院领导一起多方筹措资金,及时将补助金发放到数十名贫困生手中。一位社会人士动情地说:“张教授公关能力让企业由衷钦佩,但更让企业感动的则是他那颗为了学生的心。”而他自己也先后从参与负责的两个项目中拨出4万元科研经费充实学生奖学金。但熟悉张荣华的人都知道,他使用研究经费时,往往会精确到个位。

2002年时,音乐专业的一位新生因违反纪律被学院处分。原本是一件程序并不复杂的工作,张荣华却成立专门小组进行调查,几次找这位同学谈心,此后还时常了解他学习生活方面的各项情况。两年后,当这位同学以优异的表现申请入党时,又是张荣华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对他进行党性教育。“教师教学生什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明其德行。”如果说教师责任是一座山,那么在张荣华心中,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纳百川,身为教师,就要肩负万般责任。

每年的教师节是张荣华最幸福的一天。在这一天,无论毕业的学生身在天南海北还是国内国外,一声声充满温情的问候都会准时塞满张荣华的耳朵。“张导和我们学生一起吃饭,哪个人喜欢哪种口味他都记得清,而他自己有时候却忙得连自己生日都忘记。”一位研究生动情地说着这位慈父般教授身上的点点滴滴。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是张荣华始终挂在心上的一件大事。每个学年张荣华都要亲自指导一名新工作的年轻教师。从参考书目选择、备课内容审定,一直到课程进度安排,他都一丝不苟,认认真真。一次,一位新老师将厚厚的一叠备课材料拿给张荣华检查。张荣华边看边改,一个多小时后,见张荣华仍全神贯注,那位老师红着脸小声对张荣华说:“教授,材料我还是先拿回去检查一下吧!”正是因为这样,张荣华所带的老师和研究生对他既佩服又害怕,佩服的是那股认真劲儿,害怕还是那股认真劲儿。

师道路漫漫,学海涯无边。如今,张荣华教授即将迎来新一批学子,并开始着手新的课题研究。仰之弥高,钻之弥深。胸怀一颗“为师从德,为学不止”的崇高理想,张荣华教授又一次升起追求的风帆,继续谱写那育人路上的动人篇章……

张荣华:1961年3月生,江苏泰兴人,中共党员。1983年7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后留校任教于政法系中国革命史教研室。1991年12月破格晋升副教授,1996年11月晋升教授。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 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吴堃 来自: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吴堃 审核:】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2)86983218

网站维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邮编:266580


  • 学习强国号
  • 中国教育发布
  • 山东教育发布
  • 石大新浪微博
  • QQ空间
  • 石大官方微信